行為治療為ADHD第一線療法準則 + 5/18線上佛大教授研討會

現任Duke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前康乃爾精神病學系教授 Allen Frances,發現這些年很多具影響力的人賣力推廣興奮劑的使用,背地裡卻跟大藥廠緊密關聯,間接導致用藥的年齡不斷降低到學步兒,感到極為憤怒(他真是用outrageous )。他對美國過動症「過度確診、濫用藥物」直言不諱且大力抨擊,說重話「當你被利益衝突絆著時,榮譽就死了!」Honor dies where conflict of interest lies

但,儘管近幾年美國很多頂尖學者出來呼籲或抨擊這些問題(其中我已介紹多個),根本趕不上「藥物至上」所向披靡的風氣。前幾天,五月三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跳出來講話了

疾控中心公佈統計,美國六歲以下被確診維ADHD的兒童已有兩百萬,且高達75%已用藥,這些數據讓他們「眉毛跳起」,不得不嚴正呼籲家長跟醫生,六歲以下兒童身心發展都還沒健全,興奮劑造成的副作用(干擾睡眠、食慾、長高)影響更甚。中心敬告小兒科醫生、護士與健康專業人員,對有ADHD的學齡前幼童,應以行為治療為優先,必須加強跟家長解釋行為治療的好處,同時協助進行。

中心同時向父母喊話:「研究顯示,行為治療在改善幼童的徵狀上,不但可免去副作用,且跟藥物一樣有效。儘管比起藥物,行為治療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精力、方法,但行為治療的效果,更顯持久。」

其實其實,美國兒科學會2011年就明確列出「行為治療為幼童第一線治療方式」的方針,但奇怪奇怪,據統計,病人接受心理系統服務的數據卻沒提高,甚至下降。(這當中到底死了多少榮譽?)

行為治療的重在鼓勵孩子正向行為、減少不適當行為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並改善溝通技巧。

其實,不只學齡前不該以服藥為優先。佛羅里達大學的特聘教授William E. Pelham針對5-12歲有被確診為過動症的146個小孩,做行為治療的長期觀察實驗,結果於今年二月剛發表。這些受試者分兩組,一組服用劑量一半的利他能;另一組不服藥,但他們的父母得參加行為改善的工作坊,學習行為治療的方法。

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發現,不吃藥的行為治療組的孩子比起吃藥組的孩子,行為表現來的好很多。前者在學校違反老師規定的字數,平均每個小時少了後者四次

台灣父母似乎還很多不知道以上這些訊息,四年來,「還孩子做自己聯盟」在研討會中曾有不少父母公開表達他們第一次看診就拿藥回家了。這種事,不能不該也不要,第一次看診「藥」就上手。

Honor Honor Honor, Please!
最後,還有個訊息挺重要的,請廣傳需要的朋友

前面提的研究學者William E. Pelham 有個「More Than Meds: A Parent’s Guide to Using Behavioral Therapy」一小時網路研討會。他會講授關於他研究的「行為治療」給父母的指導方針。

5月19日的 1-2 PM EST時區,研討免費又是線上,很難得的機會(台灣應是18日pm10):
http://www.additudemag.com/adhdblogs/29/11867.html

William E. Pelham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Psychiatry & Behavioral Health, & Public Health; Chai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