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之前
作者:幸佳慧
大人很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生命」
但他們忘記自己的想像力囚在牢籠裡
沒有想像的滋潤
獨立生命,成了,獨自凋零
分心,不是誰的錯
和別人不一樣,不是一種病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這部片,要說回2013年李佳燕醫師寫給了〈一封難以命名的信〉,在我這轉貼後引起極大迴響。後來,佳燕也寫信給兒童局局長,呼籲關心過動兒藥物濫用的問題。「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同時成立,在台灣各地舉辦好幾場研討座談會,也籌款拍攝紀錄片。第一部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剛完成。第二部長片仍在拍攝。
在聯盟裡,我專業有限,只能從社會觀察、兒童特質切入,支援研讀國外期刊研究。但就像我引用或翻譯國外相關醫療研究的文獻新聞所獲得的熱烈反應一樣(數篇都獲得數萬、數十萬瀏覽率與大量轉貼),我在研讀過程,也相當訝異國內對這類臨床問題的檢討聲音如此薄弱。深感相關訊息的缺乏,確實影響家長老師的認知與行為。人們對於潛伏在社會校園底層的過動兒,所知的理解與應對方法,因此少了太多可能性與選擇性。
我透過眼耳聽讀窗外世界,已然乍醒。但,佳燕醫師卻是透過她的心,在診間與講場,傾聽那些被判定過動孩子與家長的掙扎心跳。這兩三年,好幾次我讀她臉書紀錄,酸甜振奮挫敗種種,常讀到我一身疙瘩盈淚,我雖常硬著頭皮問她可否讓我轉貼,但她考慮家屬心情,我也猶豫止步。
我一直覺得,我做的兒童學理或醫學研究報導分享,只是知性上的擴展,像是防禦性子彈。但佳燕用的是柔軟心感受那些真實血淚,那是心性上的召喚。這種召喚,才能鍛鍊大眾的想像力,去揣摩那些獨立生命的實境,將水火的溫感轉成同理心,讓個體生命的百態圖像更清晰。
籌拍紀錄片的用意之一即在此。大家可想,要拍此種有標籤疑慮的片子,拍與被拍都是諸多考量畏懼。過程波折,得靠團隊堅持,直到最近以單一主角的短片終於完成。我這兩天反覆看,總是在幾處話語和面容上感傷感動。除了感謝在台夥伴們的付出,尤其感激拍攝主角與她的媽媽。
封皓瀠,是這片子的主角,今年十八歲。
皓瀠三歲時,就看了一位醫師,什麼測驗量表、訪談老師等等都沒做,就要她媽媽餵她吃利他能。孩子吃了噁心想吐、整個不對勁,嚇壞了媽媽。媽媽聽從另一個醫師建議,先不用藥,上小一再觀察。
小一的皓瀠,聯絡簿每天被老師寫了滿滿抱怨,功課寫不完、和同學爭吵衝撞有的沒的。家裡上下掙扎許久,媽媽終於讓孩子吃藥了……
小皓瀠無能理解狀況,但她因吃藥能乖乖寫完功課而被大人誇獎、接納,感到有所成就。
長大的她,才漸漸明白她失去的…..其實是比寫好功課還要多的,更無法挽回的身心創傷。
看影片會知道,皓瀠是個有想法、創意、很能表達的人,她對生命的體會,深刻得讓人心痛。
問:「你覺得吃藥的好處是什麼?」
答:「為了讓自己不要受太大的挫折,為了讓大家開心方便做事,雖然不是超開心,但至少不讓大家瀕臨崩潰,都會覺得說這該死的絕種動物趕快絕種。」
問:「吃藥的缺點呢?」
答:「缺點都在我身上啊,食慾不振、有時會想哭,或者最近發現不大會笑了….覺得我吃了那麼多藥,但每一顆藥都不像感冒藥有個期限,吃完藥感冒就會好、就沒事…..」
影片十幾分鐘,卻藏有許多議點值得大家深入。例如媽媽最後說:
「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會讓皓瀠吃藥,因為我在觀察後知道,一對一的教學比她吃藥後學得好。如果我有經濟能力的話,我會找個家教老師一對一陪她、教她….」
「皓瀠那天上網看芬蘭的教學方式,她興奮說,啊這個我一定可以拿滿分。我跟她說我也知道啊,妳的能力跟特色在哪裡,我都知道,但在台灣,你就是沒有辦法….」
皓瀠,提供她十幾年來折羽受縛的生命面貌,讓成人看見這些關於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社會社工、醫療輔導等面相的問題。10月3日上午,【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將在台北舉辦本片首映座談,在這些面相上深入探討。
◎ 與談人
封浩瀠 「過動兒」、紀錄片受訪者
蕭湘瑜 「過動兒家長」、浩瀠媽媽
田秋堇 立法委員
田孟淑 田媽媽
李佳燕 高雄市傳家診所家庭醫師
陳培瑜 前教師、兒童書店創辦人
◎ 主持人
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邀請大家從理解與欣賞過動兒開始。歡迎中小學教師、各大專院校教育、特殊教育、諮商輔導、社工及醫學相關科系師生、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民間教育團體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80名)。
◎ 活動免費,需事先報名
線上預約│http://goo.gl/forms/PJN1f1sOcp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放映座談活動頁:https://goo.gl/zTC54O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https://www.letchildrenbe.org/
人本父母學苑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fparents
〈一封難以命名的信〉:https://goo.gl/Jnbs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