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才是我們共同的方向
作者: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副主任)
以真誠的心如實映照問題
曾有位蒙面客來辦公室申訴她孩子的社會老師不適任,她說反應給學校也沒用,教務主任說老師很認真是家長自己該調整。問她是對老師的哪些行為有意見?她批哩趴拉很憤慨的說一堆,通常,對於一直講不停的對象,在對方情緒稍有出口後,堅定溫和的問她些問題,讓問題引導她去思考,除不被對方的繁瑣糾葛住,也能讓對方有機會覺察到自己。
我把抓出的要項跟她做確認:一是不滿老師的期中評量有口頭報告、二是不滿期末筆試試卷有兩題問答, 媽媽用力的點點頭。我問她為何不認同口頭報告?她說她的孩子習慣以筆作答,口頭報告會影響成績,我試著讓她換個角度想想:有沒有其他小孩喜歡口頭報告?她激動的說她不管別人,但那是她孩子的弱項。我再問:筆試會不會對某些學生可能是弱項啊?她提高音量說基測只有筆試又沒有口試!由於表情太用力,掛在她臉上的口罩往下滑一些,她趕緊把它往鼻樑上拉,天氣熱辦公室又沒開冷氣,她帶帽子蒙口罩的實在辛苦,問她要不要拿下來? 她仍不放心的說絕不會讓我們知道她的身分。
至於問答題部分她說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問她孩子的困難是什麼? 她說讀了書也不知該怎麼回應。「是看不懂題目嗎」?媽媽說:「課本範圍那麼多,誰知道要取哪段回答啊!考選擇與是非題孩子分數就會比較高」。
一路談下來我約莫理解問題在哪裡了;我說:你孩子在你面前都是你講話給他聽吧?媽媽詫異的看著我,我說:回應問答題跟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關!起碼要看懂題目、對於學過的內容有所理解、能整合並表達出來、不怕出錯且對沒把握的有勇氣去嘗試。
讓孩子安全的說話吧
大人話太多會排擠小孩的表達,不只話量的比例 ,表達方式與內容都有影響,打斷、 驟下結論、 教條式的叨唸都可能逾越孩子的感覺,進而窄化限縮他們的發展,如:孩子說我不喜歡老師這樣說我!大人馬上回說不可對老師不敬!老師是為你好!孩子也許就把話吞回去了 結果孩子在事件中的感受與真相就可能被壓抑與掩蓋了。
說話過程能整理自己的感受、與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想法、重要的是能與現實世界連結,透過說與聽的互動過程,人們的想法被呈現出來、被理解,同時也被回應跟確認,彼此互有交流與調整。一個人的內在感受與對事理的觀點沒出來,不就是自斷或被拒絕於所處的環境了嗎?不只影響表達與溝通能力,最大的危機是在封閉的狀況下,他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往哪個方向去,外人不得而知。
上學不只是為了考試
我問那位媽媽人生有沒有標準答案?她靜默一會兒,我再問:「生活中遭逢的狀況只能選圈或叉嗎?或四選一?」她說考試又不是人生, 我柔聲地順她邏輯問她:「學習為考試或為人生你選哪一個?」「她說考到好學校人生才會好」我接著問:那畢業後找工作需不需面試? 工作中要不要有口頭報告的時候?平常跟同事、家人相處、口語表達重不重要?考試不是不重要,但有嚴重到一定得犧牲對人一生都很有影響的能力嗎?她頓時降低了原本刺剌剌的語調與姿態。
學生是我們大家的孩子
我打電話給被申訴的社會科老師,她說口頭報告是希望學生們自主性更強、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議題、課堂呈現的觀點更多元、也讓學生有機會在群眾前練習說話、問答題則能如實反應學生的觀點。她說這段時間不只家長會在關心 連教育局的督學都來找校長了!家長為了少掉的幾分而到處伸冤求告。她那受苦的孩子有機會看到分數框框以外的景緻嗎?
我跟老師說被質疑與抗議是滿讓人傷心的,如覺得自己是對的,不但不被挫折影響自己,還得花力氣去堅持與說服別人。在家長表現不合理時,老師更要懂得堅持,因為小孩不能選擇家庭與父母,對他有直接影響力的就是常互動的老師。家長的組成分子有各式各樣,要讓每個人滿意是緣木求魚的事情,所以,身為教師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就是──教育專業的判斷,對於有意見者可透過個別溝通、班親會、親職講座來影響並提升家長的觀念。以這件申訴來講,家長的憤怒與指責是來自於她的擔心與無助,而這一切是因她在乎孩子,因她過往的生命經驗使然,我們更應疼惜一個在這種家庭生養的生命體,不只透過教育彌補原生家庭匱乏的,反過頭來還要點點滴滴去影響家長。
她落實理想的的初衷可讓學生們了解,舉期中的口頭報告為例,可先在課堂上說明為何要做這件事?找題材可能有的困難是什麼? 上台報告會出現的狀況有哪些?對於這一切可以如何準備與因應?透過引導與討論來建設學生看待過程的心態,如此, 整個過程無處不是教育。家長部分則可透過書面或班親會說明,有這樣的暖身預備,執行過程將更順遂。
在電話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因沒被苛責而驚訝,原來的緊張也轉為鬱悶心情的坦露,展延的觀點不只使她跳脫原來的陰霾, 隱約中更堅定了她的行動力。
家長會與督學 、學校行政主管面對家長的申訴時,態度與方式讓當事的雙方都難受,當老師的感到有委屈與壓力,當家長的也深覺求助無門,如果能有對教育更專業的判斷、對人性更深刻的理解、對人世更包容的疼惜,當能越過對立跟衝突,使教育成為大家共同的方向!
除了鋤草該灑花種子
精神病理的分析專家佛洛姆曾說:母愛不只給「乳」還要給「蜜」,「乳」是對兒童生命的保持和生長所需要的照顧責任;「蜜」不僅止於生命保持的層次,它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會在兒童心中注入對生命的愛,讓人感到活著是件美好的事。意謂著對生命的熱情,對生活的希望。
母親對生命的愛和她的焦慮不安同樣的都會感染給孩子,這兩者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都很深刻。大人的放手支持往往來自自己扎實的獨立與信念,當照顧者在心中充滿不安與惶恐時,這些情緒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大人的干預操控往往來自自身內心深處的擔心與害怕。這裡的大人不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同時也包含學生們的老師;學習氛圍是開放或控制,取決於教師是否是位有熱情、有希望、有勇氣、肯挑戰的人。
如果我們只擔心孩子哪裡需修正,一天到晚都在當糾察隊,就會猶如只知埋頭鋤草而不懂灑種子的園丁了!縱使能除光所有雜草,請問:會有漂亮的花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