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八月 2015

【說教】我女兒是不是有注意力缺失呢?

黃俐雅 2014/08/21

有時,學校或安親班的老師反映問題給家長,好像是在善盡為人師的責任,背後的真實是自己有困難並把責任移交出去。聯絡簿上寫得紅通通的字,內容上常只有孩子做了什麼事,這不是告狀是什麼?

老師與其每天花很多時間寫孩子的問題,倒不如花些時間研究解決的方法。從事教育,理當要有教育專業,若重複慣有的教育方法而無效,就代表要再調整學習其他的。家長未必有教育專業,把孩子的問題反映給家長,結果常讓家長更焦慮,或因此而讓孩子下場更慘;所以在我看來,這是老師在讓渡自己的專業。不是說老師不能反映與說明孩子的問題,而是要經常檢視自己說、寫那些話的真正動機。

寫功課 睡著了

引用自meg.dai

最近,一位爸爸來找我,他就是聽了安親老師的反應後而緊張,本來已有的擔心就更被強化了。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Read more »

過動的孩子在偏鄉:孩子的無力,家長的無奈,老師的無能

◎ 陳培瑜(前教師、兒童書店創辦人)

放暑假了,許多爸媽雖然煩惱著長達兩個月的活動安排,但卻也因為孩子能夠暫時遠離有壓力的學校生活,而鬆了口氣!尤其是那些被老師視為麻煩製造者的孩子來說,不用再被老師的口令追著跑,怎麼想都是件快樂無比的事情呀!但這幾年,這些孩子更得面對「吃了藥才能正常去上學」的困境,因為他們多數會被指認為過動症。一旦如此,多數兒童精神科醫生就會建議吃藥,讓孩子在學校時能乖乖坐好仔細聽。

觀察相關數據,國內兒童心智科醫師指出過動兒盛行率為三.七%,也就是一百人中有三到七人罹患該疾病需就醫。以現在每班三十五個學童來說,幾乎是每個班就會有一到兩位孩子是過動症。也因為如此,許多老師都會希望家長能配合醫生的診斷,儘速讓孩子成為用藥一族,以控制班級秩序。

扮鬼臉的孩子

但真的是如此嗎?十多年來,我曾在花蓮擔任教師,後來經營兒童書店。在這段日子裡,認識了許多孩子,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提醒成人重新思考,孩子們若真有過動症,除了用藥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嗎?又或者說,這些孩子的行為,真的只能用過動症來理解嗎? Read more »

關於過動兒的種種問題…

作者:李佳燕(行動聯盟成員)
(本篇部分文稿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4期)

什麼是過動兒?過動兒真的存在嗎?

這是一個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

1980年代之後,美國精神醫學會把講話講不停、 無法乖乖坐好、無法等待等類似情況的孩子,定義為衝動型的過動兒;另外有無法完成功課、忘東忘西、容易分心等情況的孩子,定義為注意力不足型的過動兒,還有兩者都有的混合型過動兒。

這也是為什麼1980年代之前,大家都沒有聽過過動兒的原因。因為當時這個病名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但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精神醫學,則認為必須同時有衝動與注意力不足的情況,才可以稱為過動兒。法國更是別樹一格,認為不宜只以孩子外顯的行為表現,來做診斷,必須覺察孩子外顯行為,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家庭因素,去除這些因素之後,才能做正確的判斷。

而有一些醫師則認為根本沒有過動症。他們認為孩子呈現過動分心的行為,是其他生理疾病或心理狀態所造成,只是醫師沒有仔細檢視,故沒有發現。

也有些人認為過動的行為表現,是孩子的行為特質之一,如果行為特質是一個光譜,安靜孤僻是一端的話,另一端就是過動。這樣的特質會造成待人處事的困擾,但是不能以疾病視之。

所以,這要看你是站在哪一國家,哪一個角度去思考與看待孩子以及孩子的行為而定。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