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父母的心聲

【訊息轉貼】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

轉貼自Right Plus 多多益善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想合作,也能理解處罰的意義活潑好動、有話直說的阿 Q,升上小學三年級,第一次遇見言語粗暴、會動手動腳、不能被挑戰的大人,好困惑;同樣身為老師的阿 Q 爸媽,在眾人面前被老師直言:「你們的孩子有問題」、「請你們帶去看醫生」,也是萬般困惑。

轉學是個漫長的決定,重建信任就像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又酸又苦澀。沒想到新班導面對阿 Q 的特質,竟然像施了魔法般,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實際上一切都不一樣了!

阿 Q 搖身變成班上的人氣王,葛來分多天天加十分,爸媽也終於不必再害怕晚上又聽到 Line 響起。

「有時候大人稍微寬鬆一點、減少非必要的管理,孩子的創造性就出來了。這個寬鬆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要有清楚、可明確執行、經過充分說明的規則,並且老師自己也要做到。」

「現在的小孩有自己理解全貌的方式。老師們需要成長,也需要常問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若能學會表達自我、練習溝通,就能避免用情緒來包裝自己的想法。」

任教 10 多年的阿 Q 媽媽,如何看待老師管理班級的困境,和父母夾在師生之間的角色?趕緊來聽節目!

►►點我聽善盡天良 https://us.rightplus.org/PD2EP49
❐ 多多為你畫重點:

01:06 孩子在摸索自我,爸媽也是

07:12 為什麼這個老師不一樣?!

16:30「你們的孩子有問題」

25:19 轉學後,又變回人氣王

31:24 是家長也是老師,親師關係何解?

39:28 給孩子空間,不代表什麼都不管

45:48 把規矩說清楚,老師不用變保母

51:56 孩子要練習說,大人要練習聽

☛ 節目企畫:莎拉 /聲音編輯:孫銘宏

*本集節目由 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 支持,多多益善獨立製作完成。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非受訪當事人/by Alston Huang on flickr

不僅是學校,林文珮也會面對家中其他長輩對樂樂的指點。基於父母的面子,她堅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於是更嚴格要求樂樂的課業跟行為規範,不聽話或沒做到就懲罰,「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這樣的負面輪迴一路持續到樂樂升上國中。當時,林文珮已經瀕臨情緒崩潰邊緣:「我差點打去家暴專線,因為我害怕把樂樂傷得更深,所以想找安全的地方安置他。」 Read more »

「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本文經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轉貼自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編按:「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 ADHD)是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多多益善去年 11 月推出「不乖又怎樣」專題,今年更進一步,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上、下篇「經驗採訪」和 1 集 Podcast 節目,探討疑似過動的孩子在被帶進診間「之前」,不同家庭如何認識過動的掙扎與學習。

本系列上篇分別呈現國小六年級的阿 Q、剛升高中的樂樂,以及大學生汪子淳,在「過動」和「有問題」等標籤下,如何經歷困惑與摸索,也呈現 3 個不同階段孩子與青少年的心聲。

下篇則探討「良好的對待」會如何讓同樣特質的孩子,得到全然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如何在親師關係的壓力或協助下,跟著孩子一起轉念、改變自我。

示意圖/by Midjourney

Read more »

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作者:郭爸爸(希望孩子適性發展的家長)  本文亦可見於 醫病平台

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

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

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

李醫師演講

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

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 Read more »

去除污名,不要忘了過動兒!

被標籤

李佳燕(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337期)

「李醫師,這是真的嗎?我今天一大早,看到報紙的報導,我好害怕啊!我會不會害了我的小孩?我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時,去看兒童精神科,被醫師診斷為過動兒,還開了藥。我只讓他吃了一個學期,因為孩子吃藥後會肚子痛,胃口又變很差,我就沒有再帶他去看病拿藥了。可是,報紙這樣寫,說如果不吃藥,他以後會反社會,甚至會犯罪,這是真的嗎?我覺得是我把他生成這樣的,都是我的錯!孩子是被我害的!我要怎麼辦?」

「我的小孩讀小學二年級,因為上課會自己站起來走來走去,老師要他坐好,他只乖了一堂課,下堂課又開始起來走動。老師要我們帶他去看醫生,說吃藥以後,就會乖乖坐著上課了,而且還告訴我們,要儘快,不宜遲,因為過動症有黃金治療期,過了十歲,就來不及了。老師說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更困難,如果再放著不管,以後就會變壞,四處惹禍。李醫師,我們自然不希望耽誤到孩子的治療,讓孩子變成社會的敗類,但是,真的只能吃藥治療,沒有別的辦法嗎?」

標籤的惡循環被標籤 Read more »

為何這些幼兒園,被我列入不往來名單?

文:李佳燕 家庭醫師(出處:BabyHome)

還記得孩子兩歲半時,我開始幫他物色優質的幼兒園。先讓孩子上一家「小小幼稚園」。這幼兒園的名稱是兒子自己取的。選擇這家幼兒園是因為大家口碑好,老師良善,缺點是大多在戶內活動,戶外空間小。

我遵照前人的建議,事先帶孩子去玩了幾天,見孩子玩得歡喜,以為一切妥當。不料,從第一天開始,預料中的啼哭出現了,老師說沒有關係,孩子慢慢會適應。而後,一天比一天,來勢更兇猛的嚎哭掙扎,甚至半夜惡夢連連,一再哭醒。我們知道,因為年幼尚無法清楚表達感受的孩子,正用他身體的本能,在反應他的不舒適與害怕。

幼兒園

Read more »

成績不好,是哪一種病啊?

作者:李佳燕

企鵝父母今年四月,美國邁阿密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越來越多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可能與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要求越來越高的學業表現有關。我讀到這篇文章,腦海裡,立刻浮現一個接一個的孩子…

經常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時,會問我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看妳費那麼多心血,是什麼原因使妳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特別關注?」

除了因為自己生養了一個自由自在的孩子,讓我有機會重新觀看台灣教育的現況,進而發覺原來這樣的教育,只適合乖巧讀書會筆試的孩子,對於多元特質的孩子,根本缺乏接納的空間。再加上有位親戚的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而且必須服藥,也真服藥了一段時間。這孩子,從小便與我親近,當我知道當時讀小學的他,正在固定服藥時,因為不解,還曾經主動打電話詢問他的主治醫師。

我開始感受到這個疾病原來已經侵門踏戶,進入我的生活圈,而不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病名。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

但是最主要的起火點,則來自約七、八年前,朋友寫給我的一封信。

她寫道:

「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考試考不好,老師好意建議我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我帶孩子去看了高雄地區頗負盛名的兒童精神科名醫,結果,醫師看了孩子一眼,詢問了我幾個問題之後,就要我帶幾張問卷回去填寫,同時叮嚀下回就診,只要帶問卷來即可,孩子不必帶來。我認真寫了問卷,覺得孩子並沒有問卷所提的多數情況,因此大多填『沒有』。回診時醫師看完問卷,仍開藥要孩子服用,我問醫師:『可是我覺得我的孩子與問卷說的情況並不相同,也許他只是愛玩,嫌上課太無聊,為什麼還是要服藥?』醫師回答:『沒關係,我們可以服藥來做診斷啊!如果他服藥後,成績有進步,就是有幫助的啊!』」

我收到朋友這封標題寫著「瘋狂看病記」的信之後,感受到她夾雜著憤怒不滿與不知所措的情緒,便約她長談。 Read more »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4期)

自從開始像花婆婆般全台灣四處撒種談孩子之後,每天下班,打開臉書,訊息欄一定會出現好幾封焦慮的父母親來信。打開信,每封都充滿了急切的焦慮,書寫著孩子各種像注意力不足、過動或是情緒不穩的行為,在學校各式脫軌的表現,以及親戚、老師、甚至其他家長們,各樣不滿、擔憂的表達。有的深怕文字敘述的強度不夠,還拍了孩子聯絡簿的照片傳上來,密密麻麻的,都是老師在說孩子有多糟糕;也有些附上錄影,打開來,馬上傳來孩子哭鬧不休的刺耳聲音。

我會先試圖在網路上問看看是什麼狀況,因為有不少情形,只是大人焦慮過度。例如:三歲小孩整天跑來跑去、小孩會玩小雞雞、小孩上課偷玩手機…,這些屬於人類正常的行為,卻被冠以「大人規範小孩,小孩必得要遵守,沒遵守就是有生病嫌疑」來解讀。

很多時候,臉書訊息來來往往幾回,父母親焦慮地說出小寶貝今天在學校惹的禍,我只需以旁觀者的立場,揣測孩子並無惡意的「壞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幫孩子向父母親解釋,請父母親以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之後,用理解孩子的態度再度與孩子互動。而孩子被同理後,往往會卸下負面情緒善意回應。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回應,解決得了一時的擔憂與憤怒,在面對更巨大的「災難」時,父母親往往會整個大崩盤,堅持一定要找我談談。

特別記得一位焦慮的母親,她來信寫著:

李醫師:您好!

我的女兒小晴常常發脾氣,大吼大叫,現在剛讀小學一年級。大班時曾帶她到醫學中心看過兒童心智科,醫生判斷是輕度情緒障礙。心理師做測驗,判斷她智能正常,但是有注意力的問題。
她甚至可以在街上大鬧大吼兩小時,我軟硬兼施,通通不吃。老師介紹一家兒童心智科診所,醫師診治完,建議做自費心理治療。但是,做了幾個月,似乎沒有什麼用,反而,小晴很討厭那位心理師。
在走投無路絕望之際,同學介紹了醫師您。小晴目前找不到安親班願意收她,因為她會大吼大叫,完全失控,老師對她束手無策,安親班嚇到婉拒我們再去…我希望有人可以教導我該怎麼引導小晴?請妳幫助我。

吶喊的人

Read more »

懶得陪伴之後,藥還是解藥嗎?

from: 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經常收到許多媽媽焦慮的求救訊息,不過平均每10個S.O.S之中約莫會有3個是以下這一類型的媽媽,她們的問題多半在於長期服用藥物卻無效的孩子,有些打從一開始就對藥物無感,也有些是吃了一陣子之後抗藥,於是她們手足無措,並且這一類的媽媽並不算太少數,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玩正反面轉轉頭

媽媽:「米米妳可以幫幫我嗎?我的小孩吃了X月(或X年)的ADHD藥物,可是一點都沒有改善耶,一樣好辯、一樣滿嘴說不完的藉口,一樣動手打人,一樣脾氣暴躁,一樣成績很爛學習有狀況,我該怎麼辦啊?」

我:「妳試過其他方法了嗎?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孩子服藥再說?」

媽媽:「我哪有時間研究甚麼其他方法啊? 我是職業婦女耶!」

我:「可是我也是職業婦女ㄟ,現在是網路時代,妳如果有時間上FB,就應該會有時間替孩子收集資訊啊。」

媽媽:「拜託,妳不知道我都快瘋了,老師三天兩頭抗議要求我的孩子吃藥,醫生也認為他要吃藥,那當然就得尊重專業啦,況且,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心情去消耗啊。」

我:「那….結果服從老師、遵照醫囑服藥之後,妳的孩子符合期待了嗎?」

媽媽:「就是沒有啊!所以我才想請妳給我建議的嘛!」

我:「好,那妳先帶孩子去驗過敏原,然後嚴格避開過敏原3-6個月讓細胞重新新陳代謝後一切狀況就有機會改善。」

媽媽:「不行啦,我之前有看過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爸爸覺得妳的說法太荒謬了,孩子壞就是壞,跟過敏有甚麼關係?」

我:「妳難道不能決定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去驗過敏原嗎?」

媽媽:「不行啦,這樣孩子的爸爸會生氣,家庭和樂很重要吧!」

我:「那妳從飲食方面著手好了,試試這一年先不要讓孩子吃色素、糖類、零食,還有再製食品。」

媽媽:「沒辦法啊,長輩會給啊,而且小孩愛吃零食很正常嘛!還有,我上班的時候誰盯著他?」

我:「那妳帶孩子去運動,溜直排輪、到公園爬遊具、走平衡木、游泳、騎腳踏車。」

媽媽:「不可能啦,哪有時間啊,他平常要上安親班,週末還要補習,而且媽媽總也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吧? 女人也要愛自己耶。」

我:「其實平時在家每天都可以要求他跳繩,一天500下,還可以玩左右手交換拍球,一天1000下,不須場地又方便,可別小看這些運動,很有幫助的。」 Read more »

【專訪】家庭醫師李佳燕: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好動兒我這樣帶大

本文出處 BabyHome

採訪:武美齡 攝影:黃郁真

家庭醫師李佳燕除了看診,更投注大量時間於過動兒議題,育有好動兒的她,兒子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小學老師更說:「不曉得怎麼教你這個孩子」,但她看見孩子的不平凡,認為所有孩子只要去除障礙,都能像珍珠發光!大人在檢討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方法前,不應將孩子的不當行為歸咎於過動。

未認識病患前,處方箋我開不下去

李佳燕擔任家庭醫師近30年,未到看診時間的診所前排了四張椅子,這是為了一大早運動完就來等開門的老人們所設置;診間桌上擺滿玩偶,甚至還有迷你聽診器、繪本,這是為了讓孩子們來看醫生不害怕、更有趣。

李佳燕的從醫之路處處皆是故事,她曾想當建築師、作家,最後卻選擇穿上白袍,其實高中時的她就有遠大抱負,念自然組是為了當醫生,醫生能救人,當志向更大時還能救國!沒想到進醫學系後情況急轉直下,「起初我完全不知道念醫學是要用背的!像解剖、神經、血管、肌肉、骨頭…通通要背起來,假如你記憶力好就適合讀醫學系,像我就很討厭不了解一個東西然後去背它。」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