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活動與紀錄

新聞:「大大親子影展」2019第三屆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FROM:民報 陳俊廷/高雄報導 2019-06-21
記者會

強調兒少主權的「大大親子影展」今年的影展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展希望突顯「正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父母家長角色為支持與陪伴角色」。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籌辦的「大大親子影展」,今年邁入辦理第三屆,今夏7/5-7/7將分別在高雄市電影館三樓放映廳、及7/12-7/14台北松菸誠品電影院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影展主題。精選台灣及各國探討兒少電影,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一樣的小孩」、「奇想人生」、「成長路上」 、「校園角落」、以及「大人(不)在家短片集」等六個主題單元,總共16部來自國內外精選佳片並舉辦映後講談;影展8月到11月則將巡迴全國校園,歡迎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展電影的個人或團體洽談合作巡迴映演。

孩童或是青少年總是被視為父母照顧監護的角色,因為家長過度保護而讓孩童失去應有的冒險與探索能力;或是因為家長過於期待,而加諸過多的期望在孩童身上;使得孩童失去生活動力、甚至暴力回應或失去自我。自稱「不務正業」的家醫科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的李佳燕醫師表示,影展在經費極困難中還能繼續舉辦極不容易,希望透過電影讓更多人正視孩子教養與親子關係,還給孩子應有的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好奇探索世界的「兒童性」特質。

影展策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林杏鴻理事長指出,今年的影展延續往年由高雄出發模式,除了同時接軌【聯合國國際兒童公約】倡議尊重兒少文化,甚至今年影展的主視覺採用成年智能障礙者的繪畫創作,將關懷觸角延伸,並延續前兩屆的影展精神,集結各國探討兒少主題的電影,進行高雄、台北雙城影展及全國40場校園巡迴放映,也歡迎全國各地團體合作,影展除了電影放映之外,並邀請學者專家辦理映後座談及周邊活動,透過影展引發民眾共同關心兒少人權,讓民眾除了關心教育,也能同步打開世界觀、重新思索教育與親子關係的本質

高雄電影館楊孟穎館長表示,民間團體辦理公益性影展極不容易,電影館盡力提供資源協助,鼓勵民眾踴躍購票以行動支持。

 高雄場可上年代售票系統預購或前往高雄電影館一樓服務台購票,台北場透過Accupass售票系統購票,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電影的朋友,大手拉小手,一起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高雄場片單場次與購票網址:https://reurl.cc/qbED0

2019「大大親子影展」

2019第三屆 #大大親子影展 要來囉!中間歷經波折,在眾人努力合作盡心盡力,並排除萬難~終於能在暑假獻映!高雄00705-0707 高雄市電影館台北 0712-0714 台北誠品電影院還有還有全國巡迴~8月至11月歡迎全國中小學及社區合作,把大大親子影展佳片送到全國各地!!!更多關於影展好康活動、精彩片單及映後講師~敬請持續關注喔!#暑假親子活動好去處#會記筆記#一起成就美好的事

大大親子影展發佈於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16年由高雄兩個民間團體發起的「大大親子影展」,企盼透過電影、映後講談以及週邊活動,發揮影展倡導議題的功能,進行親子/師生/大人與小孩間的對話。作為台灣第一個以「兒少人權」為主題的影展,今年邁入第三屆。我們將從高雄出發,以高雄台北雙城為主影展,並擴展至全國校園與社區巡迴。

「大大」的意思,原意可為嬰孩初學語言的發聲,也是網路用語「老大」的意思。希望能透過正視兒童與青少年人權,看見成長青春過程中的純真、好奇、冒險、創意展現,也有徬徨、無知、不安與叛逆時刻;同時更希望呼籲大人與小孩應是平等位置,都是「大大」,重新思索家庭及學校中的大人與小孩關係,並企盼孩童能在陪伴、愛及充分溝通中成長。

今年主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要突顯「正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父母家長角色為支持與陪伴角色」。因為孩童或是青少年總是被視為父母照顧/監護的角色;然而,有時卻因為家長過度保護而讓孩童失去應有的冒險與探索過程;或是因為家長過於期待,而加諸過多或不當的社會(家長)價值在孩童身上;使得孩童越來越缺乏生活的動力、甚至以暴力回應到甚至失去自我(或無法建立自我)。

此次影展包括了16部國內外的佳片,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一樣的小孩」、「奇想人生」、「成長路上」 、「校園角落」、以及「大人(不)在家短片集」等六個主題單元。另外,周邊活動(高雄限定)有兩場講座和「繪本說故事」活動。講座部分,一場邀請到為兒少人權發聲不遺於力的李佳燕醫師,帶領我們探究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另一場則是邀請一位母親和一位諮商師透過對話,來重新認識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同時,在影展期間每天下午安排一場「繪本說故事」的活動,延伸影片的相關議題。

從暑假時光開始到11月,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看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走進彼此的世界!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2019大大親子影展海報

Read more »

2017大大親子影展活動開跑囉!

全台首次高雄台北雙城親子影展,片單豐富多元,共12部電影36場的電影放映及映後座談,總共「童心世界」、「校園私角落」、「天才天才?」、「過動人生」四個單元,關注兒童性、親子關係、學校教育、及過動等兒少相關議題等主題。

周邊活動也超級精彩!7/8在高雄塩旅社有「世界咖啡館─我對教育小看法」,讓孩子們一起來想一想,對於學校教育還有什麼不同的想像。粉絲專頁活動的「拍一封信給你 影像信」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讓彼此無話不談。在這暑期時光,邀請關心教育、親子關係或喜愛影展電影的大小朋友們,來台北高雄一起「好.動.玩.樂」!。

更多影展訊息搜尋粉絲專頁:大大親子影展https://goo.gl/RcQPiq

2017大大親子影展活動開跑囉!

●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 協辦單位:富邦文教基金會、臺北中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趙天麟立委辦公室、劉世芳立委服務處、復安牙醫診所、飛行國際、想映電影院、天馬行空、美昇國際影業、位佳多媒體
● 媒體協力:未來Family、教育電臺、高雄廣播電臺
● 宣傳協力: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Read more »

聲明稿–關於「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之錯誤報導

抗議「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與「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合辦的「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在9月4日圓滿結業並且舉行成果發表會。

感謝新聞媒體朋友前來採訪,讓動動兒的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到。

遺憾的是有某些記者並未親自前來,且並不完全了解本活動的目的,以致造成新聞稿一經刊登,部分內容與本活動的目的背道而馳,有些絕非本聯盟成員所發表的言論,被誤植是本聯盟成員所發言,讓主辦單位和參與的學員都感覺錯愕,且蒙受許多誤會。

經本聯盟以及諸多關心的朋友一一寫信前往關切之後,均獲得各媒體善意的回應,紛紛撤下易誤導讀者的新聞稿,有的甚至主動登出更正與致歉聲明,實在感激。

唯透過網路傳播,這篇錯誤的報導,仍然已經傳出,唯恐讀者有所誤會,故特在此說明。

我們舉辦「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大眾聽到長期被忽視的動動兒自己的聲音,看到他們驚人的表現。過動的特質,也同時造就了他們精彩的創造力、想像力、批判力、爆發力與獨特的幽默感。

對於過動兒,本聯盟一向秉持「不能只以症狀入病、不宜一味鼓吹藥物治療,尤其反對某些專業人士『對疾病提出恐嚇式的預後假設』,此種看不見人的亮點、盲目污名化差異、弱化社會動能的負面作法。我們堅信,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瞭解,與更多元開放的教育教養態度和方式,才能讓過動兒發揮他們的長處。也唯有『醫教養』共擔的合作,才是講究尊重與珍惜每個孩子的個別性與特殊性的時代,所該前行的方向。」

 

(新聞稿)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成果發表會

主辦單位: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孩子已經唸大學的小湘,九九乘法永遠背不起來,小時候老師問6X3=?,因為她無法解釋為何自己給的答案是6+6+6,不堪回首的兒時回憶,只剩空蕩蕩的教室與看不見盡頭的長廊,至今當媽媽了,記住的仍只是咻咻咻藤條鞭打小腿聲;小湘從來記不住自己幾歲,只記得和小虎隊的吳奇隆同年;知道要去哪一戶的樓層位置,卻記不得電梯該按幾樓,買東西就算老闆找錯錢她也無法發現…小湘是已成年的過動兒,從來沒人發現~

近幾年來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學童比例日益增加,關於過動兒診斷、用藥,浮上檯面備受關注的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議題逐漸被討論,往往只看見(專業)醫師、學者的討論與見解,還有家長的探問與關懷,卻極少聽見成年過動兒自己的聲音、感受以及生命經驗的分享,因為多數動動兒為了避免遭歧視與異樣眼光,寧願選擇隱瞞隱藏自己。

長期致力於影音教育透過影音傳播,關懷弱勢的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理事長林杏鴻表示,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過動兒,看見他們的創意能量,八月邀請許多專業師資包括淡江大傳系的王慰慈教授,為曾經透過醫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無論有無服藥)的非兒童,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運用數位音像工具與技巧研習課程–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獲得以影音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的技能,參加者從15歲至40幾歲。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認為,為什麼要求每個學生都只能一個樣?如果每個人都一個樣,這世界會是多麼無趣!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發表會

歷經一個月的戰鬥營訓練,五位對於影音錄製極為陌生的過動兒學員,9月4日上午,邀請辛苦陪伴的家人參加首映發表,及特教與親子教育專家學者出席見證他們一個月來學習製作完成微電影的學習成果,透過影音說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故事。

她(他)們在成果發表記者會中,透過自拍自製的影片揭露自己,每一則故事因為他們活潑特質貌似歡樂,但忍不住的激動與悲從中來的哽泣淚水,仍讓人讀出背後的沉重與無奈,並勇敢面對所有因為別人的誤解與自己的無法察覺,在成長的過去與未來繼續進行中的每一個生命故事,她(他)們希望以自己的成長故事,鼓勵更多過動兒正向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

病理化童年:ADHD與藥物濫用的處遇模式座談會紀實與反思

張盈堃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轉貼自 巷仔口社會學

 

一、前言[1]

2013年中國時報開卷版找我寫一篇書評被出賣的童年》,除媒體再現的性、暴力與過度的消費主義外,關注孩子的精神脫序議題。該書作者一開始就提到美國兒童精神科門診生意興隆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和青少年很快被貼上憂鬱與衝動的症狀,這跟過去我們認為兒童是開心純真的圖像剛好相反,作者一開始就提到為什麼我們那麼快給孩子貼上生病的標籤?到底由誰來定義兒童的精神脫序?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國小與幼兒園教師常常透過簡易的指標懷疑學童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於是要求家長帶學童接受相關的診斷與用藥, 除醫療途徑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做法嗎?本座談會從多元的角度重新思考怎樣的兒童行為叫過動症?如何定義過動症?過動症再現的意涵又是什麼?因此,一方面請醫師與特教老師說明現實中決定孩子哪些行為屬於過動的診斷流程,涉及價值判斷的機制;另一方面探討西方文化論述中,常態/偏差的童年與教養的概念如何改變,反思文化與疾病的建構,如常態/偏差的童年與教養的概念如何因文化不同而異。在進入細節之前,本次座談會的核心概念就是「生醫情結」(psy-med complex)的宰制與解構,所謂的生醫情結就是家長服從醫學權威、孩子淹沒在「障礙」與「基因不良」的論述,醫師壟斷知識之門,透過所謂客觀化的量表,把個人問題簡單化與病理化。醫生擁有的知識可以用醫療化診斷來定義此一問題,換言之就是「醫療霸權」。面對ADHD等議題時,醫生、病人或家長之間存在一套文化腳本,醫生擁有技術與知識可以診斷疾病、提供治療,醫療專業不管是在台灣或是美國文化中都具有很高的位階。此外,診斷或是鑑定疾病同時也是文化的防衛機制之一,用來處理家長對於兒童發展不利的焦慮,於是利他被誤用為一種針對弱勢社群兒童的社會控制方式,同時透過病理化的標籤排除教養不利的指責。

二、病理化兒童的多重反思

(一)、醫療霸權的反思

《20 Health Conditions that Mimic ADHD 》

《20 Health Conditions that Mimic ADHD 》

(圖片來源:引自globalhealingcenter,by Dr. Edward Group DC, NP, DACBN, DCBCN, DABFMPublished on May 23, 2014)

Read more »

解放天賦,打開生命之禮 ADHD非藥物治療工作坊

過動兒是教育的重大議題,無論學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這個重大議題意味著的挑戰是:我們要如何保有這些孩子那熱情、好奇、勇於探索、無畏冒險、不守成規、急於投入世界甚或不怕打亂世界而可能帶來創新與改變的美好特質,卻同時要面對社會化的要求、現有教育環境的成規、聯絡簿上的評語以及禮貌等舊有文化的期許。

很多時候,人們選擇犧牲部分特質,成就團體需求,避免掉衝突與麻煩,卻留下部分遺憾。而之所以選擇埋葬部分美好特質,也可能是因為缺乏對其他可能性的理解,另一種可能是,避掉了前段所提到的挑戰,直接歸順於現實環境。

我們想,能再直接點面對這挑戰,設法提供合題的可能性,讓美好特質得以發揮。這些美好特質,都是生命的禮物,但需要一個好方式來打開它。

因此,舉辦這場『工作坊』,邀請大家一起來,解放天賦。

歡迎中小學教師、各大專院校教育、特殊教育、諮商輔導、社工及醫學相關科系師生、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民間教育團體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168位)

解放

Read more »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蔡品誼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即將在高雄啟動 (我要報名)

全中運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蔡品誼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蔡品誼,從小患有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及閱讀與書寫障礙等多重障礙,今年應屆畢業自台南女中,已通過甄試錄取高師大特教系,她的資賦優異不僅展現在學業成績,因為透過運動克服妥瑞氏症、過動症、強迫症,甚至成為跳遠紀錄五公尺二○,成為臺南女中跳遠紀錄保持人,並且代表臺南市參加全中運,以全力奮鬥到底的精神,感動所有的教練與選手,大會認為堪為典範,頒發給她田徑個人運動精神獎。

品誼透過自拍自製的影片揭露自己,勇敢面對所有因為她的不自覺發出喉音、抽搐而感到異樣的人,告訴更多人關於她的成長故事,鼓勵更多過動兒正向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與「還孩子作自己行動聯盟」在四月時策畫舉辦「大大親子影展」後,今年八月又即將在高雄舉辦「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名額真的很少,而且全程免費喔!歡迎快快報名~

過動兒的生命影像書寫,只有你自己來說,最精彩~

台灣這幾年學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比例日益增加,也因此關於過動兒診斷、用藥、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關係等議題,逐漸浮出抬面。然而在媒體報導或是期刊雜誌文章的書寫,甚至是講座、研討會上,往往只看見醫師及學者的討論與見解,還有家長的探問與關懷。卻少有過動兒的聲音,感受以及生命經驗的分享。
2016 動動兒-數位敘事工作坊
課程將帶領學員運用電腦多媒體的分鏡圖像、文字、錄音、旁白、靜態照片、影像剪輯、音樂和音效之混合技巧等,製作出5分鐘的短片,並以個人生命經驗的切入以及對生活中的探索與觀察等為故事主題,在作品中講述自己的生命歷程、經驗與成長故事。

期待透過過動兒分享生命故事,讓社會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理解與欣賞。 Read more »

行為治療為ADHD第一線療法準則 + 5/18線上佛大教授研討會

現任Duke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前康乃爾精神病學系教授 Allen Frances,發現這些年很多具影響力的人賣力推廣興奮劑的使用,背地裡卻跟大藥廠緊密關聯,間接導致用藥的年齡不斷降低到學步兒,感到極為憤怒(他真是用outrageous )。他對美國過動症「過度確診、濫用藥物」直言不諱且大力抨擊,說重話「當你被利益衝突絆著時,榮譽就死了!」Honor dies where conflict of interest lies

但,儘管近幾年美國很多頂尖學者出來呼籲或抨擊這些問題(其中我已介紹多個),根本趕不上「藥物至上」所向披靡的風氣。前幾天,五月三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跳出來講話了

疾控中心公佈統計,美國六歲以下被確診維ADHD的兒童已有兩百萬,且高達75%已用藥,這些數據讓他們「眉毛跳起」,不得不嚴正呼籲家長跟醫生,六歲以下兒童身心發展都還沒健全,興奮劑造成的副作用(干擾睡眠、食慾、長高)影響更甚。中心敬告小兒科醫生、護士與健康專業人員,對有ADHD的學齡前幼童,應以行為治療為優先,必須加強跟家長解釋行為治療的好處,同時協助進行。

中心同時向父母喊話:「研究顯示,行為治療在改善幼童的徵狀上,不但可免去副作用,且跟藥物一樣有效。儘管比起藥物,行為治療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精力、方法,但行為治療的效果,更顯持久。」

其實其實,美國兒科學會2011年就明確列出「行為治療為幼童第一線治療方式」的方針,但奇怪奇怪,據統計,病人接受心理系統服務的數據卻沒提高,甚至下降。(這當中到底死了多少榮譽?)

行為治療的重在鼓勵孩子正向行為、減少不適當行為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並改善溝通技巧。

其實,不只學齡前不該以服藥為優先。佛羅里達大學的特聘教授William E. Pelham針對5-12歲有被確診為過動症的146個小孩,做行為治療的長期觀察實驗,結果於今年二月剛發表。這些受試者分兩組,一組服用劑量一半的利他能;另一組不服藥,但他們的父母得參加行為改善的工作坊,學習行為治療的方法。

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發現,不吃藥的行為治療組的孩子比起吃藥組的孩子,行為表現來的好很多。前者在學校違反老師規定的字數,平均每個小時少了後者四次

台灣父母似乎還很多不知道以上這些訊息,四年來,「還孩子做自己聯盟」在研討會中曾有不少父母公開表達他們第一次看診就拿藥回家了。這種事,不能不該也不要,第一次看診「藥」就上手。

Honor Honor Honor, Please!
最後,還有個訊息挺重要的,請廣傳需要的朋友

前面提的研究學者William E. Pelham 有個「More Than Meds: A Parent’s Guide to Using Behavioral Therapy」一小時網路研討會。他會講授關於他研究的「行為治療」給父母的指導方針。

5月19日的 1-2 PM EST時區,研討免費又是線上,很難得的機會(台灣應是18日pm10):
http://www.additudemag.com/adhdblogs/29/11867.html

William E. Pelham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Psychiatry & Behavioral Health, & Public Health; Chai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Older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