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活動〕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首映會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首映會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首映會

關於--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2014年,新北市衛生局原本預計針對全市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過動篩檢,再請家長將量表得分高的孩子帶去特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結果,這份「善意」被批評為粗糙篩檢,並缺乏配套措施,最後取消。

政策被取消了,但篩檢從未停止。

當班上有『疑似』過動兒,家長還是會被建議:帶孩子去篩檢吧,及早治療。當教育問題被歸屬為醫療問題,「怎麼教」於是就被「如何治療」取而代之。

過動究竟該不該用藥?孩子是為了誰吃藥?用了心,還要用藥嗎?
過動是一種病,還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特質,只是在光譜上的位置不同?除了請貴家長送貴子弟去篩檢,學校可以發揮什麼正向的力量?

針對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DD/ADHD)的兒童在近年來快速增多的現象,【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製作了一部紀錄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訪談曾經被診斷為過動症、並且需要用藥的孩子及其家長。邀請您來觀賞,對話,思考。

分心不是誰的錯,面對各種爭議,邀請您一起,從理解與欣賞過動兒開始。歡迎中小學教師、各大專院校教育、特殊教育、諮商輔導、社工及醫學相關科系師生、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民間教育團體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80名)。

時間│10/03(六)上午10:20~12:00
地點│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與談人│
封浩瀠 「過動兒」、紀錄片受訪者
蕭湘瑜 「過動兒家長」、浩瀠媽媽
田秋堇 立法委員
田孟淑 田媽媽
李佳燕 高雄市傳家診所家庭醫師
陳培瑜 前教師、兒童書店創辦人
主持人│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 活動免費,請事先報名。
線上預約│http://goo.gl/forms/PJN1f1sOcp
洽詢電話│02-23661906 #306
主辦單位│人本教育基金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http://www.letchildrenbe.org/
人本父母學苑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fparents
人本父母學苑 課程網站:http://hef.yam.org.tw/edu/parents.html

【說教】我女兒是不是有注意力缺失呢?

黃俐雅 2014/08/21

有時,學校或安親班的老師反映問題給家長,好像是在善盡為人師的責任,背後的真實是自己有困難並把責任移交出去。聯絡簿上寫得紅通通的字,內容上常只有孩子做了什麼事,這不是告狀是什麼?

老師與其每天花很多時間寫孩子的問題,倒不如花些時間研究解決的方法。從事教育,理當要有教育專業,若重複慣有的教育方法而無效,就代表要再調整學習其他的。家長未必有教育專業,把孩子的問題反映給家長,結果常讓家長更焦慮,或因此而讓孩子下場更慘;所以在我看來,這是老師在讓渡自己的專業。不是說老師不能反映與說明孩子的問題,而是要經常檢視自己說、寫那些話的真正動機。

寫功課 睡著了

引用自meg.dai

最近,一位爸爸來找我,他就是聽了安親老師的反應後而緊張,本來已有的擔心就更被強化了。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Read more »

過動的孩子在偏鄉:孩子的無力,家長的無奈,老師的無能

◎ 陳培瑜(前教師、兒童書店創辦人)

放暑假了,許多爸媽雖然煩惱著長達兩個月的活動安排,但卻也因為孩子能夠暫時遠離有壓力的學校生活,而鬆了口氣!尤其是那些被老師視為麻煩製造者的孩子來說,不用再被老師的口令追著跑,怎麼想都是件快樂無比的事情呀!但這幾年,這些孩子更得面對「吃了藥才能正常去上學」的困境,因為他們多數會被指認為過動症。一旦如此,多數兒童精神科醫生就會建議吃藥,讓孩子在學校時能乖乖坐好仔細聽。

觀察相關數據,國內兒童心智科醫師指出過動兒盛行率為三.七%,也就是一百人中有三到七人罹患該疾病需就醫。以現在每班三十五個學童來說,幾乎是每個班就會有一到兩位孩子是過動症。也因為如此,許多老師都會希望家長能配合醫生的診斷,儘速讓孩子成為用藥一族,以控制班級秩序。

扮鬼臉的孩子

但真的是如此嗎?十多年來,我曾在花蓮擔任教師,後來經營兒童書店。在這段日子裡,認識了許多孩子,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提醒成人重新思考,孩子們若真有過動症,除了用藥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嗎?又或者說,這些孩子的行為,真的只能用過動症來理解嗎? Read more »

關於過動兒的種種問題…

作者:李佳燕(行動聯盟成員)
(本篇部分文稿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4期)

什麼是過動兒?過動兒真的存在嗎?

這是一個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

1980年代之後,美國精神醫學會把講話講不停、 無法乖乖坐好、無法等待等類似情況的孩子,定義為衝動型的過動兒;另外有無法完成功課、忘東忘西、容易分心等情況的孩子,定義為注意力不足型的過動兒,還有兩者都有的混合型過動兒。

這也是為什麼1980年代之前,大家都沒有聽過過動兒的原因。因為當時這個病名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但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精神醫學,則認為必須同時有衝動與注意力不足的情況,才可以稱為過動兒。法國更是別樹一格,認為不宜只以孩子外顯的行為表現,來做診斷,必須覺察孩子外顯行為,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家庭因素,去除這些因素之後,才能做正確的判斷。

而有一些醫師則認為根本沒有過動症。他們認為孩子呈現過動分心的行為,是其他生理疾病或心理狀態所造成,只是醫師沒有仔細檢視,故沒有發現。

也有些人認為過動的行為表現,是孩子的行為特質之一,如果行為特質是一個光譜,安靜孤僻是一端的話,另一端就是過動。這樣的特質會造成待人處事的困擾,但是不能以疾病視之。

所以,這要看你是站在哪一國家,哪一個角度去思考與看待孩子以及孩子的行為而定。

Read more »

小小孩開心上學去

文‧ 圖/楊佳羚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4年9月,132期。

由於瑞典市政府必須提供一歲以上孩子幼托服務,所以女兒路比在一歲又兩週時,就已經上幼兒園了。而且入學時,不但完全沒掉一滴淚,還開開心心去上學,讓很多台灣朋友覺得不可思議。

幼兒園老師陪兩位剛入學的孩子玩耍

幼兒園老師陪兩位剛入學的孩子玩耍

父母孩子一起走過入學週

在台灣常聽說有孩子在剛上幼兒園時哭了很久,讓家長和老師不知如何是好,但我發現這往往是沒有適當的方式以及讓父母可以配合的勞動條件所致。

以路比在幼兒園的入學經驗為例,收到入學通知後,我們就在散步時,向路比介紹這是她未來就讀的幼兒園。入學週期間,父母可以請八成薪的「臨時親職假」,跟著孩子一起去學校。上學第一天只有一小時,老師先帶我們參觀環境,向我們說明接下來將有一至兩週的「入學週」,從每天一小時、兩小時,到孩子可以留校吃午餐、睡午睡……最後可以適應全天為止。邊聽老師說明時,其實孩子已經開始好奇地在幼兒園走走看看,玩新奇的玩具了。 Read more »

帶著孩子上街頭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4年4月127期。

文/楊佳羚 圖/傅志男

二○一三年的高雄廢核遊行中,由一群孩子手持「非核家園.世代正義」的標語,走在七萬人隊伍的前面。二○一四年的全台廢核遊行,我們也看到許多孩子走上街頭的身影。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帶著孩子走上街頭?

歌手林生祥與女兒共同站在舞台上歌唱,為廢核基金募款小天使打廣告。

歌手林生祥與女兒共同站在舞台上歌唱,為廢核基金募款小天使打廣告。

不同視野,不同世界

從小就是「好學生」的我,可以把早已成為歷史的中國卅六省地圖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來、知道如何沿著鐵路把白雲鄂博鐵礦運到大連海港,然而卻不知道雲林 和嘉義的位置哪個在北。因此,高中時代雖然正值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時,我卻完全不曉得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為什麼台北車站一天到晚都有人在示威 抗議、為什麼博愛特區總在封鎖,我總要走好遠的路才能搭上回家的公車。

在青澀年少時期等待愛情來臨的我,應該沒想過自己後來竟成為上街遊行、示威抗議的人,並且還以參與社會運動為終生職志吧。當初的轉變始於那個「覺得 有些什麼東西不對勁」的想法:「為什麼在臺灣師範大學的課堂裡,男老師總是只對著男學生說話、期許他們考高考、成為教育部長,卻把眾多女學生當空氣?」在 這過程中,我從台灣大學的女性主義課堂得到養分,試圖和幾個同樣自覺格格不入的朋友們相濡以沫、找尋困頓的出口。我們認為這些不只是限於個人層次的問題, 而是需要行動來改變整個社會結構,於是找到了繼續在教育界工作的力量。

然而,正因為不是「天生反骨」,讓我更能明白,為什麼許多人會害怕走上街頭;正因為有這段轉變的過程,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從「不知道那群人在抗議什麼」到「帶著孩子上街頭」,這樣的巨大轉變是可能的。 Read more »

成績單惹的禍

那天,平時常帶著笑臉的孩子愁著臉來找我。
「你看起來有些不高興,怎麼了?」我問。
「老師,你認識我哥,你找他談談話,好不好?」孩子皺著眉怯聲地說。
「你好像有些擔心,有什麼事情需要談?」
「都是因為成績單啊!昨天段考成績單寄到家裡了,我們才回到家,就被爸爸叫去客廳,要我們坐下。爸爸說:『老大!你還有臉當哥哥嗎?看看你這是什麼成績?都三年級了,還考這種成績,你不想升高中了嗎?你看看弟弟的成績,每一科都比你好,還考了第三名,你呢?30名,一差就差了十倍,你這樣還有臉當哥哥?怎麼當弟弟的榜樣啊?…』

Brother's Keeper
媽媽接著說:『當哥哥就要有哥哥的樣子,你國小成績沒有前三名,也有前五名啊,怎麼一上國中就退步這麼多,數學是主科,考67分,怎麼考高中啊?高中考不好,就別想上國立大學了啦!你看弟弟,從小學就是前三名,上國中也保持前三名,你們同校,看你這個哥哥的臉往哪裡擺?這次只有弟弟有獎金,你回房去好好檢討一下!』 Read more »

教育才是我們共同的方向

作者: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副主任)

以真誠的心如實映照問題

曾有位蒙面客來辦公室申訴她孩子的社會老師不適任,她說反應給學校也沒用,教務主任說老師很認真是家長自己該調整。問她是對老師的哪些行為有意見?她批哩趴拉很憤慨的說一堆,通常,對於一直講不停的對象,在對方情緒稍有出口後,堅定溫和的問她些問題,讓問題引導她去思考,除不被對方的繁瑣糾葛住,也能讓對方有機會覺察到自己。
Castelluccio Dreaming [EXPLORE]
我把抓出的要項跟她做確認:一是不滿老師的期中評量有口頭報告、二是不滿期末筆試試卷有兩題問答, 媽媽用力的點點頭。我問她為何不認同口頭報告?她說她的孩子習慣以筆作答,口頭報告會影響成績,我試著讓她換個角度想想:有沒有其他小孩喜歡口頭報告?她激動的說她不管別人,但那是她孩子的弱項。我再問:筆試會不會對某些學生可能是弱項啊?她提高音量說基測只有筆試又沒有口試!由於表情太用力,掛在她臉上的口罩往下滑一些,她趕緊把它往鼻樑上拉,天氣熱辦公室又沒開冷氣,她帶帽子蒙口罩的實在辛苦,問她要不要拿下來? 她仍不放心的說絕不會讓我們知道她的身分。

至於問答題部分她說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問她孩子的困難是什麼?  她說讀了書也不知該怎麼回應。「是看不懂題目嗎」?媽媽說:「課本範圍那麼多,誰知道要取哪段回答啊!考選擇與是非題孩子分數就會比較高」。

一路談下來我約莫理解問題在哪裡了;我說:你孩子在你面前都是你講話給他聽吧?媽媽詫異的看著我,我說:回應問答題跟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關!起碼要看懂題目、對於學過的內容有所理解、能整合並表達出來、不怕出錯且對沒把握的有勇氣去嘗試。 Read more »

翻滾女孩

出處:2014金善獎參賽作品  [AD047_翻滾女孩]

影片介紹:

國小女學生林依婷上課經常不專心,容易因為各種無關乎上課的刺激而分心,而且常弄丟東­西,上課時總是坐不住,不時的扭動身體、舞動手腳,也會隨便的離開座位,更誇張的是經­常會去干擾或冒犯同學,不喜歡排隊,任意插隊……。林依婷以上的現象都造成同學與班導­王老師極大的困擾,林依婷總是屢勸不聽,王老師也多次邀請家長林爺爺到學校來商談,但­都無法解決林依婷這些問題,而林依婷所造成的困擾同時也引起了同學家長們的反彈,紛紛­要求林依婷轉班,以維護其他同學的受教權。 林爺爺心裡非常無奈,但又無計可施。 王老師為了讓林依婷能好好地學習與成長,雖然她是眾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但是,王­老師下定決心要用最大的愛與努力來幫助林依婷,要想辦法來找出她的潛能。 終於,就在王老師的用心付出之下,林依婷終於邁向了她不平凡的體操人生。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