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過動,在不在?』座談會

當「過動」這個名詞出現時,讓很多人鬆了一口氣,原來是病了,而不是「個性調皮」;原來是病了,而不是「故意作對」。當「說一個小孩過動」可以用來取代「指責小孩搗蛋作對」。看起來,我們像是進步了。但,我們真地進步了嗎?會不會我們只是得到了一個名詞,用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症狀來取代對眼前孩子的真實理解?會不會我們因為這個名詞,而將一切現象歸因於孩子個人,卻忽略了環境制度?會不會我們因為這個名詞,而忘記了「動」本身是很好的價值,我們因「動」而確定了生命的存在,而展現了生命的活力。

過動兒彩色DM

或許,是個時候,讓我們重新思考架在我們身上的行為規範與標準,更貼近生命本質來認識人的面貌。說是了解「過動兒」,其實是認識每一個生命。

歡迎中小學教師、各大專院校教育、特殊教育、諮商輔導、社工及醫學相關科系師生、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民間教育團體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500名)。

時間:2月26日(周五)上午9點~12點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B1演講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持人:陳生慶/森林小學生活主任
與談人:
李佳燕~以醫師身份討論「過動症」所為何來,分享自醫療上接觸「過動兒」的專業經驗。
幸佳慧~以文學研究者,從兒童文化角度討論「過動」定義,並分享國外相關社科研究資訊。
米米~ㄧ個資深過動人帶著兩個過動兒的精彩人生,沒有專業背景,但365天都是實務操作。

◎ 活動免費,請事先報名。
線上預約│請填寫表單
洽詢電話│02-23661906 #306
主辦單位│人本教育基金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國家圖書館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https://www.letchildrenbe.org/
人本父母學苑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fparents
人本父母學苑 課程網站:http://hef.yam.org.tw/edu/parents.html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新聞聯絡人:陳雅萍 02-23661906分機306​

為了過動兒,掬淚不斷

作者:李佳燕(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0期)

   而我,又載負得了多少母親的淚水?

滿六年了,六年前因為一則安親班老師擅自拿利他能餵食學生的新聞,在媒體鬧得沸沸揚揚的,我因此寫了一篇談利他能濫用的投書,當時人還在人本,現在已經在天堂的丸子讀了,便打電話給我:「來人本跟父母談談吧!」就這樣展開我在人本講一堂接一堂「另類角度看過動兒」的「掬淚人生」。

從診間遇到的孩子,講到親朋好友和自己的孩子;從被父母帶去看病的,被老師叫去吃藥的,被親友軟硬兼施逼去就診的故事,講到一樁樁戴上過動兒辨識帽之後的孩子,遇到的歧視與欺凌。我站在眾人之前,眾人卻只能看到他人的背影,我因此得以目睹每張面容的變化。每一個孩子,激起了多少大人的共鳴,每一則故事,觸動了多少父母的痛楚,每一段話,掀起了多少深藏內心不敢碰觸的傷口。

悲傷

我得承認,我是一位經常站在台上演講的醫生,但是,第一次講過動兒時,面對一張張或飲泣或扭曲爬滿淚水的臉,我著實震撼到了!是多麼無助的不捨啊!是如何無處可訴的委屈啊!讓他們像已漂流在茫茫大海中許久,終於抓到一葉扁舟,得以在這樣的一堂課中,得到發洩,獲得安置。而每堂課說完,總會有母親溢滿了淚與我緊緊擁抱,泣訴她孩子的故事。我從人本教室回家的路途上,行囊變得好沉重,裡頭裝滿了孩子的故事和母親流不盡的淚水。

而在如許多的母親中,兩年前,我遇到一張難以忘懷幾近嚎哭的臉龐。 Read more »

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

李佳燕與幸佳慧「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2016年1/22 開始好動開講!

雙佳聯袂南台灣六講

台南大學場換大場地,高雄愛群為擴大服務也改時間、開始線上報名了!
一切一切都為了你們,左鄰右舍錯過訊息的快通知。

1/21(四)13-17:00 南科實驗中學國小部。 06-5052676#2919
1/22(五) 9-12:00 台南大學教育系。報名:https://goo.gl/rPuy5y
1/23(六) 14-16:00 高雄主婦聯盟。報名電話 07-5867701
1/23(六) 19-21:00 高雄左營勝利國小。輔導處07-5522541#741
1/31 (日) 10-12:00 屏東愛讀繪本屋(地點:屏女)https://goo.gl/byp0dr
2/14(日) 9:-12:00 高雄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07-3352873,網路報名 http://goo.gl/forms/6CFbnM6zHf

*以上,除了屏東愛讀場酌收一百(盈餘將捐給聯盟今年籌辦的國際兒童影展),其餘都免費。

遇見心中的小星星

                                  李佳燕醫師(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9期)

五歲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模樣呢?我依稀記得讀幼稚園時,搶著盪鞦韆,推擠著溜滑梯,小點心推出來時剎那的雀躍;回家和鄰居小孩玩跳格子,畫美麗的公主,跳橡皮筋連起來的跳繩…,除了玩樂,還是玩樂。

最近讀到兒童文學家幸佳慧所翻譯的一段話:「我三歲,我不是被人造來坐直、擺好手、輪流、有耐心、排好隊、保持安靜的,我需要動,我需要新奇,我需要冒險,我需要用我全部的身體去參與,讓我玩!相信我,我是在學習!」使我想起了一位幼兒園的孩子。

六歲的孩子,由母親帶著前來,在幼兒園剛讀大班時,已經被老師要求帶去看兒童心智科醫師,被診斷為過動症,也服了一年多的藥。

我的驚嚇,無法形容,究竟大人想像的五歲孩子,應該被馴服成如何聽話懂事開竅的準大人樣,才是正常?

母親開始滔滔敘述老師擔心孩子有問題的原因,說孩子讀中班,就已經狀況連連:「老師在講解勞作如何操作時,別人家的孩子都乖乖坐著聽老師講解,只有我們家涵涵,聽沒幾分鐘,會全身長蟲似地動個不停,後來乾脆站起來走來走去」。我問涵涵:「妳喜歡做勞作嗎?」她輕快的回答:「喜歡啊!」我望向母親,母親點頭同意說:「她很喜歡動手做東西,也做得不錯喔!」我大概傻愣了幾秒鐘,聽老師講解的目的,不就是要學會如何做嗎?孩子會做,也愛動手做,學習勞作的目的,已經達成了,此時,乖乖安靜地聽老師講解的意義何在?

母親立即回答:「老師說如果十個小孩中,有九個可以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解,只有我們家涵涵坐不住,當然是她有問題啊!更何況,孩子在中班,就要練習安靜坐著聽老師說話,否則到了小學,會適應不良!」

我笑了,無奈至極的苦笑:「我們的幼兒園很錯亂,可能早上還唸『你很特別』的繪本書給孩子聽,下午卻對孩子說:『你很特別,所以你有問題!』。如果小朋友都能乖乖靜坐不會動的聽老師講話講這麼久,我要說,不是妳的孩子有問題,是那多數能乖乖坐著的四歲小孩有問題!」

沒有光害,就能閃耀奪目

沒有光害,就能閃耀奪目

 

後來,升到大班,幼兒園的重量級課業學習開始上場,母親說孩子的學習狀況不佳:「例如,寫阿拉伯數字『3』,她會寫成倒過來的耳朵….。」

Read more »

我家的多動症寶貝,不吃藥,飛更高

※謝謝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同意轉載

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FB
這兩天有不少迷粉私訊給我,告知台灣某過動症協會鼓吹孩子服用兒童精神性藥物,我上該粉專去看了一下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那竟然還是一個公益團體!
該公益團體草率的轉貼了一個別處的網頁連結,然後更草率的摘要了內容如:

1. ADHD為腦部生理疾病。
2. 腦內分泌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不平衡,影響專注力、人際困難。
3. 半數ADHA孩童長大後仍有症狀,黃金治療時機為國小三年級前後。
4. ADHD藥物與安非他命為不同物質,不會成癮。
5. ADHD不會讓孩子長不高,不會影響生長。
對於該PO文的內容,我的解讀是:
1. 你的孩子功課爛、頑皮好動、不聽話、又不懂得如何和其他同學相處,這就是有病,有病就該吃藥。
2. 除了吃藥之外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向可以嘗試,但是我不打算告訴你。
3. 即便歐美列管利他能、專思達為二級毒品,我不但裝作沒聽見,還以公益團體的身分推廣。
4. 你的孩子只要身高沒有問題就可以了,其他都不是問題。

我實在不想用「其心可議」四個字來描述我的感受,不過那的確是其心可議,這讓我聯想到許多電腦病毒都是由防毒軟體公司散佈的原理。

首先,多動症不是病,那是一種人格特質。
不能因為群體中有少數思考模式與你不同、服從性不如你好、成績比你差的人,你就指控他們「有病」。

Read more »

孩子,我怎麼可能忘了你?

李佳燕 (全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8期)

當我在診間看診時,常會聽到在外候診的孩子,像小雲雀般的清脆說話聲和鈴鐺似的嘻笑(沒錯!我就是會分心的人!可是,有哪些人會聽不到這些小精靈的樂音呢?)。那天,一個聲調活靈活現的小小說書人,深深吸引了我。

輪到小說書人進來看診了,媽媽說是順應老師的要求,帶孩子來看病。因為小一的說書人,上課進教室,不會乖乖走進教室,而是滑壘進教室,滑進教室後,順便把掃把畚箕撞倒一地;上課時,經常與鄰座同學聊天;下課走出教室,則是兩手撐在走道兩側的同學書桌上, 一路撐出教室,搞到老師整天聽同學來告狀。

我問孩子最喜歡什麼?孩子雙眼立刻閃亮發光:「恐龍!我最喜歡恐龍!」我化身為初階恐龍迷,請資深恐龍迷介紹恐龍,讓我增廣見聞。


Orin Zebest / VisualHunt.com / CC BY

恐龍老師一上課,嘩啦啦就是半個鐘頭,突然,話聲驟止,孩子飛快地起身,衝出診間,我愣在一旁,怎會不告而別?約五分鐘,孩子又進來了,嘆了一口氣說: 「我覺得妳很難教,都教不會,想說前面有一些故事書,不知道有沒有講恐龍的,如果有,就很方便了,我可以拿進來,讓妳看圖畫,妳就會懂了。」 Read more »

急徵紀錄片的主角,需要你的幫忙!

過動兒短片拍完了,我們還在籌畫拍個一小時左右的長片。

我們又遇到一樣的困難…..我們找不到主角!

徵求紀錄片主角

徵求紀錄片主角。照片出處:Blake Danger Bentley

 

有幾個父母與孩子本來願意,可是猶豫再三,會顧忌孩子被貼標籤,還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掙扎拉扯,可能會公開,便又退縮。

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父母的考量。當親子天下雜誌大篇幅登出我和孩子的照片,寫出孩子兒時種種讓我既頭疼又擔憂的行為時,我也很擔心孩子看到的心情,還有他在學校服務的朋友們也都會看到,我一點也不希望他受傷,因此還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如果因為這樣的報導,造成他的困擾,我非常抱歉,不過,我希望他知道,我們這樣的現身,讓大家看到,原來兒時功課常沒有交,聯絡簿上一堆紅字,上課時不是在發呆,就是在畫畫,還被罰坐特別座的孩子,可以不必吃藥,一樣長大成為一個很棒的人!如此公開我們的親身經驗,可以減少許多家長的擔憂,帶給他們鼓舞的力量。

結果兒子說我小題大作,這根本對他沒有影響!朋友間的揶揄是難免的,不過兒子一向幽默,以英雄之姿(怎樣,我小時候很酷吧….)來面對。而且兒子還告訴我,因為那篇報導,他服務的學校老師,也開始對本來認為就是要叫去看病吃藥的孩子,有其他想像…"這些行為應該沒有那麼嚴重,看那個替代役男,小時候不也是如此嗎?"

沒有彈性、要求死板的教育現場,被過度診斷、過度用藥的過動症,這麼多年來,傷害了多少孩子的學習心靈與自尊,多少父母為此倉皇失措,自責擔憂!我總是希望,真的希望,當我這十五年來,一再以各種管道,四處呼籲正視這些孩子的處境,也提供我寶貴的時間給許多無助憂心的父母,是不是有一個孩子和他的父母,願意站出來,像<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裡,可愛的皓瀠和她可佩的母親一樣,挺身而出,為全台灣各地同樣情境的孩子,站出來!告訴全台灣的孩子和大人們:不要只會叫我吃藥!給我多元開放的教育教養空間,正眼看到我的優點,我會讓你刮目相看!

我們看著這些孩子的故事,好感動,是不是有人願意站出來,告訴大家你的故事?我們急需你的協助!

邀請您合辦《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講座

讓我們透過這部紀錄片,共同瞭解,對話,思考。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
https://youtu.be/hqYcGRm2Rkw

2015/10/3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 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2015/10/3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 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封皓瀠,是這片子的主角,今年十八歲。

皓瀠三歲時,就看了一位醫師,什麼測驗量表、訪談老師等等都沒做,醫師就要媽媽餵她吃­利他能。看到孩子吃了藥之後噁心想吐、整個不對勁,媽媽被嚇壞了,便聽從另一位醫師的­建議,先不用藥,上小一再觀察。

小一的皓瀠,聯絡簿每天被老師寫了滿滿抱怨,功課寫不完、和同學爭吵衝撞有的沒的。家­裡上下掙扎許久,媽媽終於讓孩子吃藥了……

小皓瀠無能理解狀況,但她因吃藥能乖乖寫完功課而被大人誇獎、接納,感到有所成就。長­大的她,才漸漸明白她失去的…其實是比寫好功課還要多的,更無法挽回的身心創傷。……

最近開學,我們又聽聞許多家長被老師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吃藥(尤其是小一);當教育­問題被歸為醫療問題,「怎麼教」於是就被「怎麼治療」取代了。當班上有過動兒,學校舉­辦的相關研習,除了提供病症的資訊以外,能否真正提供支援,促成教學方法和班級經營的­改變?

Read more »

寫在〈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 之前

作者:幸佳慧

大人很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生命」
但他們忘記自己的想像力囚在牢籠裡
沒有想像的滋潤
獨立生命,成了,獨自凋零

分心,不是誰的錯
和別人不一樣,不是一種病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這部片,要說回2013年李佳燕醫師寫給了〈一封難以命名的信〉,在我這轉貼後引起極大迴響。後來,佳燕也寫信給兒童局局長,呼籲關心過動兒藥物濫用的問題。「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同時成立,在台灣各地舉辦好幾場研討座談會,也籌款拍攝紀錄片。第一部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剛完成。第二部長片仍在拍攝。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在聯盟裡,我專業有限,只能從社會觀察、兒童特質切入,支援研讀國外期刊研究。但就像我引用或翻譯國外相關醫療研究的文獻新聞所獲得的熱烈反應一樣(數篇都獲得數萬、數十萬瀏覽率與大量轉貼),我在研讀過程,也相當訝異國內對這類臨床問題的檢討聲音如此薄弱。深感相關訊息的缺乏,確實影響家長老師的認知與行為。人們對於潛伏在社會校園底層的過動兒,所知的理解與應對方法,因此少了太多可能性與選擇性。

我透過眼耳聽讀窗外世界,已然乍醒。但,佳燕醫師卻是透過她的心,在診間與講場,傾聽那些被判定過動孩子與家長的掙扎心跳。這兩三年,好幾次我讀她臉書紀錄,酸甜振奮挫敗種種,常讀到我一身疙瘩盈淚,我雖常硬著頭皮問她可否讓我轉貼,但她考慮家屬心情,我也猶豫止步。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