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五月十九日聯合報家庭版)

「你的孩子讀哪一家幼兒園?他們有沒有教英語?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學寫國字?有沒有背九九乘法表?有沒有….」;

 

「你孩子有上英語補習班嗎?有沒有學鋼琴?有沒有上讀經班?有沒有學第二種外國語文?有沒有…」

這是一個大人驚恐不安的時代,也是一個把小孩填鴨到極限的時代。

大人對未來惶惑不知所措,眼看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便以為越早讓孩子全身裝備,配備齊全,就是通過競爭,打倒群倫,爬到高峰的康莊大道。

於是,我們看到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是愛玩愛跳愛叫愛笑的年紀,已經開始被要求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課,不可以起來走動。就算是外國老師說著全美語,孩子聽著蠻夷嚼舌難為聽,一樣要求安靜坐好。

有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四歲,讀中班,作息是:起床,上學,放學,放學後上英語補習班、鋼琴課或心算課,然後回家,開始寫幼兒園的作業。作業內容有數學、國語和英文,有時會再加上畫圖的作業,往往必須熬到十點才能睡覺;如果遇到週末或假日,家庭作業會更多,經常要寫一整天,我著實心疼到扭成麻花了!

顛倒

四歲的孩子啊!四歲孩子的手是要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穿襪子;是要拿著大大的畫筆,把整面牆塗上各種繽紛的色彩;是要到土堆裡挖掘蚯蚓,是要抱起小白兔餵牠吃胡蘿蔔;四歲孩子的腦袋裡,會想著為什麼小鳥會飛,小狗卻不會?下雨天後地上一堆小水窪,後來跑到哪裡去了?今天幼兒園不知道會吃什麼好吃的點心?為什麼那個綁馬尾的小女生可以盪鞦韆盪那麼高?

四歲的孩子,如果上午七點要起床,應該晚上八點就要上床睡覺了,因為他像是正要長高的小幼苗,需要大量的營養和睡眠。四歲的孩子不應該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四十分鐘不會動,他應該會像隻毛毛蟲般,想要扭動前進,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會說他們並非故意殘害幼苗,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 「我們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小時候累一點沒關係,長大才不會受挫折,我們寧可孩子先苦後甘,也不要他們先甘後苦。」講這些話的父母,是如何去思考童年?童年如何論輸贏?比別人早學會寫國字,也同時失去徜徉野外的機會,究竟是輸還是贏?人生不是跑百米,甚至也不是跑馬拉松,他可以是怡然散步。先苦不一定後甘,就怕苦了童年,以後也沒有再甘的時候了。

充足下課,讓學習更專注──把下課時間還給孩子

猶記兒時

李佳燕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3期)

應該要來從源頭說起了。我是一位家庭醫師,只是一位家庭醫師,為什麼會對孩子的世界著迷?為什麼只要跟孩子混在一塊兒,就會讓我渾身上下充滿裡裡外外能呼吸自如地自在感與幸福感?

有一天下午,一位母親帶著小二的孩子來找我,我們談了一個小時之後,孩子突然湊到母親的耳朵邊咬舌根,母親聽了,臉上的表情,從納悶到像太陽公公出來了般整個亮起來地笑開了。我看著他們母子的互動,臉上打了個問號,母親說:「孩子說:我覺得李醫師很瞭解我。」

我從這些孩子身上,開始回想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也慢慢瞭解,我如果真的瞭解孩子,那是因為,有一個孩子,一個困頓的孩子,還住在我心裡。

Child-Messy-8207

據我媽口述,從小我就是拖鞋永遠穿反地整天坐在亭仔腳發呆或傻笑,爸媽認定我可能是品管不佳,出了一點小故障的產品。我家兄弟姊妹只要是年尾出生的,通通透過關係提早入學,唯獨我,父母認定我智商有些狀況,不敢讓我早讀,深恐會吊車尾。 Read more »

【專訪】家庭醫師李佳燕: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好動兒我這樣帶大

本文出處 BabyHome

採訪:武美齡 攝影:黃郁真

家庭醫師李佳燕除了看診,更投注大量時間於過動兒議題,育有好動兒的她,兒子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小學老師更說:「不曉得怎麼教你這個孩子」,但她看見孩子的不平凡,認為所有孩子只要去除障礙,都能像珍珠發光!大人在檢討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方法前,不應將孩子的不當行為歸咎於過動。

未認識病患前,處方箋我開不下去

李佳燕擔任家庭醫師近30年,未到看診時間的診所前排了四張椅子,這是為了一大早運動完就來等開門的老人們所設置;診間桌上擺滿玩偶,甚至還有迷你聽診器、繪本,這是為了讓孩子們來看醫生不害怕、更有趣。

李佳燕的從醫之路處處皆是故事,她曾想當建築師、作家,最後卻選擇穿上白袍,其實高中時的她就有遠大抱負,念自然組是為了當醫生,醫生能救人,當志向更大時還能救國!沒想到進醫學系後情況急轉直下,「起初我完全不知道念醫學是要用背的!像解剖、神經、血管、肌肉、骨頭…通通要背起來,假如你記憶力好就適合讀醫學系,像我就很討厭不了解一個東西然後去背它。」 Read more »

孩子,只怪我的臂膀不夠長

作者:李佳燕 (原文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2期)

人間事,從來就無法全盤如願。這一路陪伴被懷疑是過動兒的孩子,並非皆大歡喜,全部都像童話般,有個圓滿的結局。我心裡一直藏著一個孩子-小義。

約四、五年前,我收到一位陌生母親的求助信,他們住在新竹,字裡行間,都是淚:

「這封信我打得斷斷續續,期間哭了很多次。昨天,整個人無法入睡,一直想著孩子的點點滴滴,他是很有創意跟聰慧的孩子, 真的需要伯樂的慧眼。開學一個月來,我發現他已經慢慢的對一切提不起勁,甚至悲觀,我真的不知如何幫他!只能傾聽引導規勸,我也進修上了父母效能課,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學習怎麼當個特殊小孩的媽媽。但是自己的心情過分壓抑,昨天終於潰堤。
玩水或是經過電風扇時,停下來拉起衣服吹一下,都沒人做過嗎?其他人做不是錯,我的孩子做,就是行為乖張、衝動控制失調?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打人、會罵人,但她沒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起因,直覺就說是我的孩子過動(衝動)作遂!
我很後悔入學前,先跟老師說孩子的狀況。這根本是害了孩子!讓他被貼標籤,讓他失去很多替自己辯解的機會!」

拉距小義的母親希望我介紹一位可信任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我便推薦了一位熟識的精神科醫師介紹的醫師。兩週後,我又收到她的信:

「週 五看完醫生,我一直處在震驚的狀態下,直到現在。第一次看診,面談約30分鐘,孩子10分鐘,我跟爸爸約20分鐘。問了些學校生活狀況,我不外乎說些孩子 在校狀況與我們的擔心,然後,他就開藥了!我問他:沒有其他辦法嗎?他說對於衝動控制,只能開藥,沒有其他辦法。說真的,我很難過!我不是為藥而去的啊! 我當場,心涼了半截。我拿這一袋利他能回家,就把它供在櫥櫃裡了。我提了一些問題,比如藥的副作用,或是我需要記錄他吃藥後的狀況嗎?他說:『藥的副作用 不大,且是因人而異,紀錄表格,沒有,家長自己注意就好。』然後,他就跟我說:只能再問一個問題了喔 !我五點的病人到了!」

讀了這封信,當下,真是難過得五味雜陳,唯一致歉的方法是回信給她:「這週六,我去新竹看你們。」於是,我家突然有了一個新竹旅遊的行程。

那是一個讓我懷念至今,令我動容的會面。我們在麥當勞邊聊邊玩了三個小時。回到家,我便立即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母親。

給小義媽咪的信: Read more »

策展人李佳燕談大大親子影展

李佳燕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成立已數年,當初是看到台灣教育現場,雖然經過教改,卻不見活潑開放自由的學風,在台灣萌芽,反而,看到填鴨式的教育,往更幼齡的孩子塞,幼兒園就開始背誦九九乘法表,英文單字,書寫國字…..;身體的規訓,也並未隨著民主社會的步伐前進,反而依舊保守,過去的呆板規範,延續至今。

 

尤其少子化之後,家裡往往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全家大人的眼光,就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監看,孩子像木偶般,隨大人操作;學校班級的學生數,也不若往日繁多,老師可以盯著每個孩子的舉動、眼神,即刻糾正。甚至應家長的要求,每天向家長報告孩子在學校的好壞行為與表現。

我們看著孩子,每天坐在教室的時間越來越長,被要求像植物般成長,不可亂動,聽從指令,靜默無聲,是大人的最愛。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孩子放學的步伐沉重,從這間教室關進另一間教室,孩子的身軀沒有年幼的自在,沒有青春的飛揚。我們像在製造罐頭一樣,教養教育著孩子,全心全意種著一株株小孩樹,期盼他考高分進名校。

無法按照這些規範或期待成長的孩子,愛反抗頂撞的孩子,總是在編織故事做夢的孩子,成績落後的孩子,這些孩子除了一再被貶抑,被處罰之外,更有可能被大人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而被推進醫療場域改造。我們看著,眉頭越鎖越緊,心越揪越痛,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我們集結,大聲呼籲:孩子不是生來考試考高分,安靜坐好不要動的!請正視孩子本就應該擁有最自然的兒童性,應該有適合孩子跑跳玩樂的生長環境,應該因為人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與教育方式,孩子,是有兒童人權的!

除了辦講座,我們更與關心教育的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合作,辦了這場「大大親子影展」。這是給大人看的兒童影展,希望透過這些影片,能敲醒大人,從混沌中走出來,擦亮雙眼,好好重新思考:什麼是孩子?你希望孩子過什麼樣的童年?現在這樣養小孩,會製造什麼樣的親子關係?當孩子叛逆時,是發生了什麼事?重新思考,我們養育孩子的初衷。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麼是孩子,「大大親子影展」希望能帶你想起,你曾經也有過的孩提生活。

◆2016大大親子影展 (活動粉絲頁: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論壇:從家庭與學校現場來看孩子的處境與兒童權利

【論壇大聲公】

各位大大,這次「大大親子影展」除了有8部影片,16場放映及映後座談外,
我們在4/8(五) 1430~1730 有場論壇

主題:「從家庭與學校現場來看孩子的處境與兒童權利」
地點:高雄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三樓大禮堂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5號)

主持人:呂明蓁(台南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 楊巧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副主任,家長)
  • 劉育豪(港和國小教師)
  • 簡瑞蓮(高雄市教保職業工會創會理事長)
  • 米米及麋鹿母子(知名繪本作家母子擋)

歡迎大家踴躍出席,報名連結如下:
https://goo.gl/jN79n1

報名成功且全程參與前220名有精美小禮

people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給大人看的兒童影展「大大親子影展」,即將在4月8日至5月1日在高雄熱情舉辦。8部­電影、16場放映以及1場論壇,通通免費入場。邀你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

“傾聽孩子,讓孩子像孩子般地長大。”


2016年在「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及「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共同努力催生下,­舉辦第一屆「大大親子影展」,期待透過影展讓所有人正視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權,接納青春­成長過程中不論是純真、好奇、冒險或是徬徨、無知、不安與叛逆的各種時刻。

希望大人與小孩應在平等位置,都是「大大」,藉此重新思索家庭及學校教育中的大人與小­孩關係,期待能在對等的互動模式下,增進親子、師生的溝通。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麼是孩子,「大大親子影展」希望能帶你想起­,我們曾經有過的孩提生活。

◆2016大大親子影展 (活動粉絲頁: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2016大大親子影展影展預告

2016 大大親子影展,即將在高雄啟動

大大親子影展

時間:4/8~5/1
地點:高雄塩旅社、龍華國小及河堤國小學校視聽室、高雄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

活動粉絲頁:大大親子影展 (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按讚與持續參與支持)

「大大親子影展」,「大大」原意是老大的別稱,兩個「大」也可以代表「大人」「小孩」權利相同。而不是以往大人權利高張,兒童權淪為口號。親子是加強歡迎親子一起來參加,也標示這是個歡迎親子共同參加的影展,企盼透過這個影展,讓關心教育、兒童未來的民眾,能把兒童及少年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大人的成就展現「工具」。

Read more »

我不過動,我愛跳舞

作者:李佳燕(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21期)

每談到各種可能被誤以為是過動兒的情況時,我一定會舉「吉莉安.林恩」的例子。

第一次讀到她的童年故事是從肯.羅賓森所寫的「讓天賦自由」這本書。後來,網路也有肯.羅賓森本人述說這段故事的影片。這幾年更常看到的是,郝廣才先生在「改變世界的密碼」裡說吉莉安的故事,他的名言「老鷹不能養在雞籠裡」、「老鷹的翅膀是用來飛的,雞的翅膀是用來烤的」,形容吉莉安本就是該翱翔於天空的老鷹。(可是,難道一般的孩子都適合被養在雞籠裡嗎?)

1926年出生的吉莉安.林恩,八歲時,在學校的狀況奇糟無比,所有我們今日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在學校會有的問題,她無一倖免。作業遲交、筆跡亂七八糟、考試成績很差、上課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干擾同學…..。老師實在受夠了,要求家長帶她去看心理醫師。

這樣的過程,我相信對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而言,熟悉無比,一點都不陌生。不過,接著發生的事,絕對讓台灣的過動兒家長羨慕到揪眉目搥心肝。

children

吉莉安.林恩的母親帶她去看心理醫師。心理醫師要她先静坐在一旁,這伶俐的小女孩,怕自己「本性畢露」,還刻意把雙手壓在大腿下呢!醫師雖然是和母親談,雙眼卻一直在觀察她。接著,醫師告訴吉莉安,他和母親先出去私下談一些話,請她再待在房裡一下子就好,醫師同時轉身打開了收音機,放了音樂。等醫師和母親離開房間後,醫師請母親看看吉莉安在做什麼?不出醫師所料,吉莉安隨著音樂,舞出曼妙的身段,臉上更是閃耀著亮光。醫師告訴母親:「你的孩子沒有病,她只是無法安坐在教室裡學習,跳舞是她的天份,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