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editor

【英國每日郵報】索爾新書探討確診困難,稱「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

編者按:Harper Collins出版的《ADHD 並不存在》一書作者理查.索爾醫學博士,是美國芝加哥一名臨床醫生與研究者。英國《每日郵報》刊出他的文章,以「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標題,獲得廣大熱議。美國《時代雜誌》也以「醫生說:ADHD並不存在」為題刊出他另一篇文章。

兩媒體以索爾聲稱的標題刊登自有其用意,就如同索爾本身說的他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要激起討論,讓這些問題被更多人看見、廣泛討論。身為行為神經病理學家,索爾並非反對精神醫學或反對診斷,事實上他也討論到過動症的病徵與其他精神疾病交疊的問題。索爾從自身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看見過動症在病徵設定上因過於駁雜與寬鬆,導致大眾很容易在焦急或圖便心態下,直接將問題推給過動症,這使得患者真正該被處理的生理或行為問題被忽略,並同時衍生醫療上誤診、延診與藥物濫用的遺憾與惡風。

聯盟網站提供多元且值得注意與探討的資訊,意在邀請大眾正視不被看見的面向。聯盟認為,比起陷在索爾拋出聳動標題的爭議有更迫切也更重要的事,是他的文章與書籍促使大眾回頭反省過動症在定名與確診上的根本問題所在,索爾文末對大眾的呼籲「必須學習不要反應過度,並重新思考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徵狀,讓真正受苦的病症受到有效治療」是聯盟認同的。聯盟在此提醒真正關心此議題的朋友,請仔細閱讀文章內文,並深思索爾的用意。網路讀者閱覽文章常有囫圇吞棗、見題扭曲的現象,過多過少或偏頗的詮釋,都不是聯盟引介的用意。在此加以註明。

 

mail online

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作者:理查.索爾(Richard Saul)        幸佳慧翻譯

一個13歲男孩,在我診療室展現了所有注意力失常的典型徵兆:分心、浮躁,在椅子上扭動。他絕望的媽媽希望我可以幫他兒子。他兒子在學校變得懶散、無法專注,對課業退步不在乎,連他以前喜歡的運動,他都說太累沒興趣。他早被醫生確診為ADHD並吃了一年的藥。但是他的媽媽跟老師都很失望,因為他的行為一點都沒改善。

對此,我一點都不感驚訝。為什麼?因為,在我五十年診療看過數千呈現ADHD徵狀的病人後,我已有了結論:沒有ADHD這種東西。

近幾年,這個所謂的病,像野火般狂掃全球,它確診與用藥的數量急速增加。在美國有4%的成人與11%的兒童,被確診為過動症。總人數在過去十年來,激增了40%。而在英國也成為最普遍的精神健康失調問題,學齡兒童有2-5%的比例。

被醫生開來治療這病的興奮劑,包括利他能,在英國光從2003到2008,給孩子的用量變兩倍,成人四倍。但這類興奮劑(被這麼叫就是因為它們被設計來刺激人們以為運作不當的腦內局部地方)經常沒有幫助,相反地,還引起許多副作用與危險。這些藥物甚至讓這些徵狀更嚴重。 Read more »

動身體,充滿無限可能

作者:雲門教室律動老師 龔珊靚

我是一個很喜歡孩子的人,喜歡和孩子聊天,10年前因緣際會進入了雲門舞蹈教室。雲門舞蹈教室的理念希望孩子做自己,感受身體的自己,感受他人。

一直認為,身體律動課程的設計,能讓孩子能多思考,多反應,多舞動。有個4歲小女孩,從第一天上課開始,她完全不跟著大家一起動,只坐在旁邊看。小女孩的爸爸,個性比較急,總說:「一直坐在教室邊,真是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還好,女孩的媽媽深具耐心,總是安靜的在看課窗外,觀察著小女孩,透過眼神一路陪伴。

律動(非本次課程)

律動(非本次課程)

Read more »

回應新竹場兒心醫師跳桌事件

在2013年十月,我們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論壇,當時,有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因為不同意演講者的論點,在演講者還在演講時,站到桌子上,以腳用力踏桌子,雙手擊掌,製造出噪音,阻擋演講者繼續講下去,此醫師表示,他會採取如此激烈動作是因為演講者也是以作社會運動的方式在講述與運作,所以以相同方式回報。

同時批評演講者並非兒童精神科醫師,投影片內容是斷章取義,認為絕對不會有兒心專科醫師,只看一次兩次診,量表帶回家填填,再帶回醫院,醫師就下診斷且開藥給孩子服用,他認為這是不可能出現在兒心門診的流程。

雖然現場有多位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看診的,但是該醫師全部否定,且直接質問一位媽媽,那位母親當場無法說清楚,該醫師更因此認定,家長都是憑錯誤的記憶在敘述……。

接著有另一位兒心醫師認為該演講者講了太多醫師草率看診的例子,會造成聽眾的錯覺,以為醫師都是如此的,同時堅決相信不會有兒心醫師開過動症藥物給六歲以下的孩子服用….。 Read more »

記花蓮「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論壇

作者:李佳燕

20131215 在淒風寒雨中的花蓮東華大學,溫馨飽滿的一天–記第八場「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論壇。

先要說,第一回踏進東華大學,一大早,從東華大學會館踏出門時,「哎喲!」我心裡暗叫一聲,錯錯錯,不該現在才踏出門的!!!東華座落在綠山下,綠山被白雲帶環繞,整個就如在仙境,而我僅如在仙境十分鐘!連主持人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李維倫主任都說,至今他仍會不時拿起相機拍照,因為東華每天都有不同的景緻啊!

謝謝明慧籌畫這場研討會,讓我們開了好大一扇窗,欣賞到開滿花朵的後山風景。明慧與我分享她本來不會騎馬,卻因為想運用馬術帶特殊孩子,而經營了馬場,也真的看到許多感人的成果,看到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由騎馬中,得到成就與滿足,不必服藥。

後山有三勇士:我一定要大力推薦東華大學來主持的三位老師:一是李主任,二是同系的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翁士恒老師,三是人類發展學系彭榮邦老師。三位主持人均是飽學之士,而且完全認同與積極表達願意一起努力的學者,簡直是一拍即合。這是八場論壇以來,我遇過理念最相挺也最勇敢的一群老師,句句字字皆有力而動人。 Read more »

還孩子做自己~另一種角度看過動兒

作者: 李佳燕

一.家庭醫師如何看過動兒?

二.我為什麼要特別談過動兒?

三.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診斷是怎麼來的?

四.當進入診間之後…

五.當醫師宣布孩子是過動兒之後…

六.誤診的可能性

七.什麼是正常?

八.利他能的仿單怎麼說?

.如果你正在服藥中…

十.如果我們的孩子是這樣受教育,還會有多少過動兒?

十一.維護兒童特質,看到孩子的特性

十二.這些那些過動兒!

十三.究竟是誰的責任?

一.家庭醫師如何看過動兒?

我是一位家庭醫師,不是精神科醫師,更不是兒童心智科醫師,會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過動兒?

家庭醫師強調長期的、連續的,而且是整個家庭成員全面性的身心照顧,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更常是我們習慣觀察與要費心了解的。所以,當一個孩子被懷疑是過動兒時,我不會只單看他到底在學校、在家裡發生什麼讓大人不舒服的事,或者他出現哪些惱人的舉動。如果是我長期照顧的家庭,我會從長期了解其家庭互動關係與孩子自小的特質去判斷;若是認識不久的孩子,我還是會從孩子是在怎麼樣的家庭中成長?家裡的大人與他互動的模式,孩子的特質,學校老師的教育理念與態度,先做了解。孩子固然有其天生的氣質傾向,但是家庭與學校裡的大人,以什麼觀念、態度和方式與孩子互動共存,絕對具有加強或削弱的決定性角色。

因為家庭醫師與照顧的家庭成員,有長期的互動互信關係,所以,在有家庭醫師制度的國家,家庭醫師往往是評估孩子是否為過動兒的第一線醫師。
Read more »

國中導師的第一週

作者:李世慶

在這個網站上寫這一篇及往後的篇章,是想分享個人的經驗給需要的家長或老師,因為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需要家長與老師的協助與合作,而且孩子在家與在校可能會有不同的面貌出現,因此親師要相互瞭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及對孩子的看法與作法,因為那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思考、行為、人際互動及人格發展。為了孩子,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1993年7月,在當時公平的S型編班後,手上有一張名單告訴我,有44個孩子交給我了。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帶他們、影響他們,在他們年輕生命的國中歲月裡會留下什麼回憶,我有一部分責任,因為我是他們的導師。

新生報到時,家長們看到我,直說老師好年輕,那一年我38歲,或許個頭瘦小讓他們有些錯覺吧。但聽到他們的話,我瞭解其中的情緒是複雜的,或許有些慶幸、有些不安、有些擔心……更多的可能是說不清楚的糾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上的寶貝啊。 Read more »

參考文章與報導

中文

  1. 美國小兒多動症診斷率增高引發濫用藥物擔憂
  2. 聰明藥-透支生命的誘惑
  3. 被誤診的睡眠失調
  4. 過動兒敢衝 錄取美4名校
    從小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孩子,因為服藥有副作用,不再服藥,靠著家人與自己的努力,配合運用自己敢拼能衝的特質,也能   讀書讀出另一片天!
  5. 利誰能?孩子又如何能?
  6. “DSM 5 Is Guide Not Bible Ignore Its Ten Worst Changes” 精神科診斷手冊-DSM不是精神疾病的聖經 (Frances, M.D文章)
  7. 有病的不是孩子
  8. 台大教授張文亮-從教室逃走的天才

Read more »

無處不過動的童書—從童書角度正視兒童特質Childhood

幸佳慧

英國新堡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童書創作與閱讀推動工作者

前言

這篇論文,將以我在「拒絕孩子變罐頭,還給孩子做自己」的系列研討會中以「躍然紙上—童書無處不過動」為題的演講為基礎,整理童書與兒童特質相關的脈絡。我將簡要的從Childhood「兒童特質」一字談起它的生成與發展[1],接著回顧世界上一些重要童書故事中所反應與形塑的兒童形象,藉此反省當我們頌讚著閱讀活動裡的「兒童特質」時,是否跟現實生活裡我們教養兒童的實踐有所矛盾脫節,因社會機構的干預、插手而損傷了兒童該享有的快樂生活與健康發展的權利。

躍然紙上—童書無處不過動

 

兒童特質從被發現到被搶救

要談兒童特質,非得談到第一個以通史觀點研究的法國人菲利普.阿希斯(Philippe Aries),他在1960年的出版研究中主張「兒童特質」這個知覺或感覺(sentiment),一直到17世紀才出現[2]。在那之前,社會對成人跟小孩區別甚少,孩子被社會看成小號的成人,在斷奶跟脆弱的幼兒期後,就加入了成人世界,沒有人會因為他們小巧可愛而大做文章,一直到17世紀後,描繪以兒童為中心的家庭日常生活現象,才逐漸普遍起來。大眾逐漸意識到兒童有一些天生特質跟成人特質(adulthood有顯著不同後,兒童的「單純、脆弱與可塑性」才真正被看見、知覺。

 

Read more »

« Older Entries Recent E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