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燕醫師演講公告
高雄市正義國小舉辦103下半年親職講座,誠摯邀請家長、社區人士參加。
主題:如何看待好動的孩子。
日期:103年9月10日(三)。時間:下午19:00-21:00。
講座:李佳燕 醫師
講座專長:家庭醫學、繪本、性別、婦幼身心照顧。
資料出處:http://bit.ly/Wlrrqn
高雄市正義國小舉辦103下半年親職講座,誠摯邀請家長、社區人士參加。
主題:如何看待好動的孩子。
日期:103年9月10日(三)。時間:下午19:00-21:00。
講座:李佳燕 醫師
講座專長:家庭醫學、繪本、性別、婦幼身心照顧。
資料出處:http://bit.ly/Wlrrqn
作者:馮喬蘭
這幾年,我們常會接到家長來電詢問,提到老師要求家長帶小孩去醫院檢查,確認是否過動,如果是,就要用藥比較好。來電的家長通常都很疑惑,有些人覺得小孩確實皮了點,但吃藥,對他好嗎?也有家長不明白,為什麼一、二年級時小孩在學校一切順利,也很愉快,到了三年級換了老師,他的小孩就變成過動兒了。
還有一個例子是,幼稚園孩子被老師說過動,老師要求家長一定要帶小孩就醫,第一個醫師說孩子不是過動,家長“回報”老師,老師說:『不可能,以我多年教學經驗他一定是,你不要害了他,要再找第二個醫生。』第二個醫生仍說不是。老師又說不可能,要求找第三個。家長又煩又累,但又覺得不照老師說的去找醫生,彷彿是沒盡到責任似的對不起小孩。然而第三位醫生仍然說不是。最後家長終於決定轉學。而小孩,也沒再被要求去檢查。 Read more »
作者:李世慶
開學約三週後,由於有暑期輔導課的關係,孩子大致都能配合上學校生活的時間規律了。一天,早自習時,有位媽媽在教室門口探頭探腦地,手上拿著一根藤條,我納悶:誰家媽媽追打孩子追到這裡來了?便起身出門去探問,她說:「老師,你不要對孩子太好,不乖就打,你打孩子我不會怪你的,我聽說你沒有棍子,特地給你拿一根來,你不要客氣,不乖就打,孩子上國中很難管的呀!」我尷尬地看著她,教室內的孩子們開始騷動,說是某某某的母親。我謝謝她對孩子的關心,接過藤條,告訴她,我會照顧孩子,請她放心。離開前,她還特地喊了孩子的名字,要孩子一定要聽話,那個孩子羞得低頭不語。
我瞭解父母親擔憂孩子若不嚴厲管教,恐怕會變壞,也想要借用老師的權威來幫忙管教孩子,確保孩子好好的想法,只是,孩子用打的就可以教好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打過的孩子應該就會變成父母或老師想要的樣子了,為何還需要一打再打呢? Read more »
作者:張明慧
“希望以桌上遊戲及馬匹輔助治療來幫助有困難的兒童。 目前在花蓮擔任兒童成長團體帶領人, 馬匹輔助治療與教育中心負責人。”
有一次帶著孩子們去參觀觀光雞農場,孩子從參觀的過程中,學習到我們平日吃的雞蛋是怎麼來,農場安排孩子自己撿雞蛋做鹹蛋,進了養雞場,看見雞都住在小籠子裡,孩子們本來很擔心撿雞蛋要跟雞媽媽有一些衝突,搶雞媽媽的蛋雞媽媽會很傷心,沒想到雞蛋就在籠子的下方,伸手一拿,兩顆雞蛋就到手了。拿完了雞蛋往製作鹹蛋的廣場走去時,孩子們開始討論剛剛的經驗,四隻雞住一籠,沒有公雞,也不能飛(參觀前我們有先認識雞的習性),跟我們知道得不一樣,孩子們不知道的是,養雞場為了管理方便,會先將雞喙的前端修掉,爪子剪掉,讓這些母雞每天在僅能轉身的籠子裡過著吃飼料生蛋的生活。雖然這個小故事看起來跟過動的孩子無關,當時只覺得雞舍像極了我們住的公寓,只是我們還能出來,雞可能終其一生都只認識這個籠子。在同情雞跟想要改變生產雞蛋方式的思維下,孩子們開始思考我們人類餵雞吃飼料,雞生雞蛋給我們吃,看起來很公平,但是飼養的環境和飼養的方式,讓雞失去了牠的本能與生活,活著只為了提供她的蛋,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對,孩子覺得這樣對雞不公平。 Read more »
作者:王浩威
~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逼出鄭捷這樣的生命狀態?~
蔡伯鑫醫師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某天看完診後,在他的臉書上寫下這樣的內容:
「今天夜診,碰到兩個家長都遇到親師溝通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是智商比平均還低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也都在吃藥。一個國中生,一個國小中年級。
「國中生那位,班導屢屢誇大孩子的錯誤(例如:不小心掉東西發出聲音,就被寫聯絡簿:『影響其他孩子的受教權!』),還當全班同學面前取笑孩子的身材,事後寫聯絡簿則說:『只是開玩笑,沒有惡意,不要只聽孩子的片面之詞。』
「另一個國小生,則是班導認為一直說謊(犯小錯不敢承認;一會兒說有寫作業,一會兒又說沒寫等等),於是就處罰孩子一個人在隔壁空教室大半天。孩子後來怕到大哭,到現在還是不停摳手,變得犯錯後更不敢說話。
「前一個家長去找輔導老師求助,結果班導隔天在聯絡簿上語帶不滿地指責家長不該找『第三者』傳話。家長說,就是過去的經驗,猜想直接找班導,她不會接受,甚至會有衝突呀。
「後一個家長找資源班老師求助,得到的建議是:『1.轉學;2.自學;3.你要怎樣就怎樣,就不要管了。』隔天班導跟媽媽說:『資源班老師說妳很生氣。』媽媽忍不住問:『資源班老師是在挑撥離間嗎?』」
這位年輕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寫說:「唉,坐在診間聽這些家長不斷抱怨怪獸老師,但也忍不住想,那些老師們會不會也覺得他們是怪獸家長呢?親師溝通愈是不良,往往變成無助與惡性的循環。有孩子愈來愈受挫、退縮,也愈沒被聽到他們的聲音,又該怎麼辦?」
~~~~~~~~~~~~~~~~~~~~~~~~~~~~~~~
是怎樣的老師,為什麼看待這些不夠「常態」的孩子是如此負面、是一種負擔,最好不要存在自己班上?甚至連嫌惡之心都掩蓋不住了? Read more »
今天的課程不好玩(是我說的),沒有大肢體動作,沒有很多的肢體變化,只有一件事……口說好話!一開始我問孩子喜歡被誇獎讚美嗎?大部份孩子答:”喜歡!”
只有兩位孩子沒說話,讓我很訝異!我問沒說話的兩位孩子,他們不喜歡被誇獎讚美嗎?小宏(化名)說:”自己把事情做好就好,幹嘛誇獎!”另一位小勛(化名)說:”我不喜歡炫耀!”
我說:”今天每個人都要勇敢不必客氣地讚美自己喔!”。整堂課原本會打鬧的小男生,也懂得讚美別人說好話了!
楊添圍(精神科醫學會理事)
為什麼許多問題,會成為醫療問題,所謂醫療化(medicalization)呢?這問題的形成,絕對不是因為單方面的醫療意識形態,或是主流診斷學的概念所造成。筆者懷疑,這問題的起因之一,是來自於政府組職,福利系統,或是教育體系,無法對於某些特殊行為,提供個別化,高人力高成本的處遇,因此,借用某些可能包括特定疾病診斷治療,讓問題醫療化,也讓醫師不自覺地,成為,柔性或隱性社會控制的一環。這時候,質疑醫師的診斷系統與意識形態,其實也消解了部份對於政府組織,福利系統或教育體系應有的檢討。
對於新北市過動症全面篩檢的問題,也可作如是觀。精神疾病診斷對於被診斷者以及家屬而言,恐怕不是單純醫病關係、專業倫理或診斷醫療的問題。例如,當嚴重精神疾病被福利化,代表著身心障礙津貼與各項稅賦與公共費用的減免,當兒童精神科診斷成為接受特教與服務的門檻,已經成為台灣精神醫療與社會福利盤根錯節的結構現實。在這些制度設計下,精神科醫師不僅要承擔診斷治療的提供者,還要負擔教育體系,社會福利的過度期待,更要扮演面臨民眾強大服務需求時的擋土牆。此時,苛責精神科醫師過度診斷,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蕭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教授)
最近因為著手收集一些有關兒童「過動症」(ADD 與ADHD)的媒體論述資料,因此特別留意國內外媒體的相關報導。拜網路科技發達之賜,社群媒體交相連結,做為讀者的我們,每日坐收的新聞資訊,四通八達,無遠弗屆,由於可以從不同的來源、通路接收訊息,交相比對之後,常能衝破台灣主流媒體或主流社會固有的價值限制。
國內媒體最近有一個報導,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卻對國家的幼苗—兒童影響重大,值得深入探討。報導中說新北市衛生局率先針對國小學童進行ADHD的全面篩檢和免費診斷評估,讀來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似乎新北市政府很為這項「進步」的政策,做為全國的表率,而引以為榮。由新北市的官網得知,朱立倫市長認為,國內的ADHD盛行率有 8% ,但卻只有 2% 的小孩接受治療,因此有 6% 的家長不知道如何面對 ,所以要藉由全面篩檢,來做「專業的鑑定」。 Read more »
吳易澄(精神科專科醫師)
據報載,新北市於四月底起啟動過動兒全面篩檢的政策。「過動兒」的正式疾病名稱是「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ADHD)」,研究顯示,台灣的過動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八,因此這項「免費篩檢」的政策,若按照比例較算,則有三萬多人「受惠」。然而這樣的政策也引發憂心。在台灣,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的爭議才逐漸浮現,整體爭議面貌大致呈現的是,精神醫學界普遍認為過動仍需加強診斷與治療,以及另一造過動已被過度診斷與治療的批評。
究竟過動是否是診斷不足,還是過度醫療?問題的複雜度絕非三言兩語能談完。精神醫療的發展與實踐的範式有其特殊之處,其一是精神病理學的分門別類乃基於對「現象」的觀察。然而精神醫學的研究逐漸發展到生物、分子的階段,這個過程也逐漸證明了「過動」的生物性基礎。只是問題來了,生物性的問題,是否也只能以身體疾病來解釋,並且以藥物解決?筆者所熟識的兒心專科醫師,大致皆不會輕易診斷開藥。但是孩子們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的受苦經驗是存在的,當我們難以究責於任何一方,我們該如何來深入思考問題?
美國神經科學專家說:「兒童過動不是病,若有其他比藥物有效或更有效的介入方法擺在眼前不用,卻執意採用藥物,那是不用腦的便宜了事。」
【美國專家說:「兒童的過動並不是真的疾病」】
幸佳慧譯自2014年3月30日《英國衛報》
世界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低.沛瑞博士Dr Bruce D Perry(他的研究被英國勞動與退休部長依恩.當肯.史密斯肯定)公開建議說:「ADHD 過動症並不是真正的疾病。」
沛瑞博士拜訪英國,拜會史密斯與健康部部長傑若米.行特時,沛瑞告訴《觀察報》說:ADHD 的標籤含括的是一組很寬廣的症狀,他說:「最好把它想成是描述就好,如果你想察看那標籤達到什麼樣的狀態,那將很驚人,因為我們任何每個人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將符合起碼一些標準。」
派醋甲酯藥物的處方簽,像是用來治療被診斷為ADHD兒童的利他能,從2007年的42萬次到2012年的65萬次,激增了56%。這種精神興奮劑是被用來刺激腦中某個部位,好改變心智與行為的反應。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