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迎接「過動兒潮」

作者:李佳燕(原稿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7期)

我是一位執業已近三十年的家庭醫師,每天面對男女老少,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感冒、氣喘、腹瀉、失眠、焦慮、憂鬱..….,「過動兒」對我而言,本來只是我受訓為全方位的家庭醫師,執行家庭醫業裡形形色色的疾病群之一而已,從來沒有想過會為它髮白眼花,甚至幾近生死相隨。

直到近幾年,每逢九月、十月,放完暑假剛開學時,診間開始出現「過動兒潮」,經常上演這樣的場景:帶孩子來看感冒的父母,雙眉緊鎖,擔憂寫在臉上,語氣略帶猶疑地問我:「李醫師,我的孩子是你從小看到大的,你最了解他了,我順便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他是過動兒嗎?老師要我帶孩子去兒童精神科看診,說他可能是過動兒,因為他上課很愛講話,不然就是放空,每天聯絡簿上,老師都寫了一堆紅字,什麼作業沒交,上課隨便站起來走動,要喊三次,才會把聯絡簿拿出來抄…..。可是,他在幼兒園時,老師從來沒有抱怨什麼啊….」。

大人、小孩與世界

photo by Duncan Bay (https://unsplash.com/djtbay)

我看了一下桌曆,開學也只不過才十來天,孩子對上學的認知,從每天就是準備開開心心吃點心、盪鞦韆、溜滑梯、聽故事、玩遊戲、推樂高,畫畫的幼兒園,變到上學沒有點心可吃,找不到玩具可玩,鞦韆滑梯更是數十公尺遠,取而代之的是背沉重的書包、持續四十分鐘不准說話、屁股不可以離開座椅的上課,老師不再說故事,更不會一起玩遊戲,只有記也記不完的規定和作業。

經歷如此巨大卻又莫名的改變,究竟大人認為孩子應該要經過多長的時間,便應該適應?一週?兩週?一個月?一學期?大人可以容許或者忍受孩子,不想坐在椅子上,就站起來走路;當口渴尿急時,沒說一聲,咻地便不見了;老師在台上講得汗水直流,孩子在台下也口沫橫飛….,像是身在小學,魂魄還停留在幼兒園似的,可以嗎?如果不行,大人如何扭轉孩子的行為呢?而且覺得孩子應該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即刻改正過來嗎?

那天,一對夫婦帶著從出生我就認識的孩子來診所,那是一對非常和善有禮的夫婦,與孩子的互動,是採說之以理,不慍不火,充滿溫暖與疼愛的模式。兩個孩子也因家庭教育的影響,從小看診時,不哭不鬧,與我對答如流,能主動把症狀敘述得條理井然,毫無其他孩子進診所看醫生常見的畏縮或哭鬧,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家人。

與往日不同的是,這回看診,母親手上拎著孩子的聯絡簿。原來是剛上小學一年級,老師認為孩子是過動兒,希望父母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門診,但是他們想先聽聽我的意見。才剛開學沒幾天,從第二個星期起,每天的聯絡簿,都會有老師的紅字留言,而且越來越多,同時聯絡簿上還會有每週的的操行分數。父母有備而來,拿出孩子的聯絡簿,如翻開一頁頁的苦兒上學受難日記:

「這幾天一再叮嚀不可下課,要收心,可是一再違規,請家長告知孩子要有團體守規矩的態度。上課常規經多次規勸,配合度低,請家長再督責!」

「本周操行70分。操行是功課繳交及常規。若是表現太故意違反,屢勸不聽,我會扣操行分數。對老師的指令常明知故犯。」

「上課被打了三個叉,下課請罰站三節。」

「今天狀況:1.罰站沒好好站,一直跑出去玩。2.上課要倒水,還未經同意,就跑出教室裝水喝。」

「今天早上,光是請他訂正,就講了四遍!鉛筆還是會掉下來….第四節一直哭,目前有情緒方面的問題,建議帶孩子去看兒童心智科,多聽取專家的意見,謝謝。」

「上課不要一直說話,影響老師上課!下課時仍會跑去下課! 本週操行57分。」

「一下課,又跑出去玩了,我是針對事情的原則堅持,拋開他的唱反調,她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

「不能下課還跑出去玩,當收心!」

「下課時間還是被罰,而且同一件事講三遍以上,仍是不聽。例如:抽屜的整潔,桌上的整齊,不要和隔壁同學講話。如何才能讓他了解老師說的是真的,是要被尊重的?為了管他,有時全班亂哄哄的,真希望他可以多配合一下。本週操行45分。」(文後,家長回應老師:「我請孩子明天開始戴口罩,除了老師問話之外,不准隨便開口。」)

「目前與孩子是理性溝通,若上課一味行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遵行班上的義務,那麼權利就無法享有。希望彼此在沒有情緒的影響中來面對,像大人一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文後,家長加註:「因為沒有罰站,被帶去輔導室兩節,不能上課。」)

我想起一篇文章,一位印第安父親寫給他名叫「風狼」的孩子的幼兒園老師,文裡一段話,溫柔似流水,卻鏗鏘有聲:「我的孩子風狼,在進入您的班級之前,並不是一個等著被裝填的空瓶。」每一位踏進小學的孩子,並非是一張張空白的磁碟,等待著老師輸入相同的內容,然後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地執行老師的命令。每個孩子都帶著天生不同的特質,懷抱各家庭迥異的價值觀衍生的教養方式,受過差異性頗大的幼兒園教育,惶惶然或茫茫然地踏入正式求學的校園。

我不厭其煩地告訴這對父母,可以如何與老師溝通。孩子應該是還不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所以,才會未經老師允許,在上課中就自行走出教室裝水喝,很顯然孩子並非故意不上課,更非目無尊長,只是需要教導與適應期。

而老師寫道:「…與孩子理性溝通,要求他在沒有情緒影響之下,像大人一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則讓我驚駭!沒有情緒和感受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啊?沒有情緒的互動,是什麼樣的親師關係啊?我彷彿看到老師與孩子之間,沒有愛,沒有關心,沒有瞭解,隔在他們之間的,是張冰冷的談判桌,分坐在兩頭的是撲克臉的老師和壓抑的孩子。

我更請家長要向老師說明,對還在適應期的孩子,施以罰站不准下課的處罰,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忙,反而加劇孩子上學的畏懼,適應更為困難。下課十分鐘,能四處跑跳玩耍,是讓他在下一堂課,得以繼續坐下去的期待與能源,沒有這十分鐘的放鬆嬉戲,要孩子繼續靜坐四十分鐘聽課,是如酷刑般折磨啊!尤其針對好動活潑多話的孩子,增加孩子的活動量,正是協助他上課可以更專心的法寶啊!更何況,下課不僅是孩子重獲自由、舒展肢體的短暫美好時光,更是培養社交能力、建立友誼的關鍵,它不是老師賜與學生的恩惠,而是孩子到學校學習人際關係的必修課程,老師沒有權力剝奪孩子的下課權!下課還罰站,更是羞辱孩子,使孩子飽受同學的另類眼光,製造孩子交友的困難!

我與孩子的父母滔滔不絕說了許多,他倆對看了一眼,悠悠地說:”我們都嘗試過了,從開學至今,已經與老師談過數次,可是老師不僅不願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最近甚至只要看到我們來,便轉頭離去,對我們不理不睬。”

我聽了,心想父母與老師的溝通,彷彿已經恩斷情絕,毫無轉圜餘地,望著一臉無辜的孩子和他一向和譪的父母,無法理解這些不愉快的師生與親師互動,怎會發生在如此溫和的一家人身上。於是,我決定採取鮮少家庭醫師做過的行動-打電話給孩子的校長,與他約見面。

我帶著這孩子的聯絡簿,找了校長,校長對這位老師有這樣的行徑,一點也不意外,因為幾乎每學年,都會有家長來投訴。他也不贊同如此嚴苛死板的要求小一的孩子,答應我會與老師深談。

兩週後,孩子的家長告訴我,老師對孩子改採取鬆散不理的態度,我們對這樣的改變,不覺得遺憾,因為寧願如此,也不要回到過去。

發表迴響